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doc

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doc

ID:48473539

大小:22.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03

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doc_第1页
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原因分析1.1药物刺激性较由于盐酸胺碘酮本身PH值偏酸性,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二注射部位的选择与静脉炎的关系2.1首选中心静脉给药,由于中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2.2选择通过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选择上肢静脉,宜选择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单独开放一

2、条静脉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三 药液外渗3.1药液外渗对血管壁有伤害,容易引起静脉炎,加上胺碘酮有刺激性更增加了发生静脉炎的可能。引起药液外渗的原因有以下几种:3.1.1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可造成药液外渗3.1.2输液过程中针

3、头移位,致使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3.1.3穿刺后未见回血或回血不畅,不再想扎一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实际穿刺不成功导致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3.1.4各种原因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如感染、血管内皮受损、静脉压增高等等,致使药液外渗。3.1.5进针时针尖有药液残留,拔针时输液器关闭不完全。四 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防护4.1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和灼热,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33%硫酸镁湿敷。4.2药液外渗者早期

4、以5%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做局部环状阻滞。利多卡因注射后对局部静脉产生作用,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减轻和阻止液体和药物的渗漏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2]。4.3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痛或静脉条索状改变时,及时给予甘油硫酸镁湿热敷。将硫酸镁与甘油制成乳剂,其经皮肤吸收率大于水剂,增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量,同时甘油作为保湿剂,使皮肤环境湿度增加,角质水合程度增加,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也得到提高,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5、3]。每日2~3次,每次20min左右或持续湿敷24~72h。4.4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做引针穿刺,防止因穿刺不成功造成药物外漏。输液结束后用20ml左右生理盐水推注,缩短药物残留于血管内的时间,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4.5多选择上肢血管,尽量选用较粗、弹性好的血管穿刺,间断给药。4.6缩短静脉用药时间,尽早给口服药。4.7避免反复多次穿刺,穿刺成功输入通畅后继续给药。4.8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局部如有药液外渗、红肿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五加强与患者沟通:5.1用胺碘酮前向患者介绍其作用与不良反应,注

6、意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增强患者的防护意识,减少药液外渗。5.2当患者发生了静脉炎引起红、肿、痛等不适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倾听患者诉说并安慰患者,指导其抬高患肢,向其讲解局部用药的有效性,消除紧张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六 结论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4]。高浓度胺碘酮从外周静脉泵入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选择中心静脉给药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此,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极其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