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

ID:48531578

大小:2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5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_第1页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二、教学过程(一)题解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

2、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引)。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1、作者简介

3、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4、  韩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活动家。在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  (《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5、。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古文的发展道路。  2、写作动机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主题)(三)整体感知1学生预习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5.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

6、缘起:尚恨有阙失。第二部分(第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议论为主)第一小层(第2段):辩“疑畏死而辞服于贼”。驳斥理由: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3、外无蚍蜉蚁子之援4、贼语以国亡主灭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第二小层(第3段):辨“城之陷自远所分始”驳斥的理由:1、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即“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中间又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的反诘:“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

7、情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忠勇坦荡、为国尽职的襟怀品行,也无可辩驳地澄清了许远“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的事实。第二小层(第3段),辩睢阳之陷落不是他个人的过失。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斋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小人之好议论”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