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科普论文正稿.doc

杨阳科普论文正稿.doc

ID:48576393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6

杨阳科普论文正稿.doc_第1页
杨阳科普论文正稿.doc_第2页
杨阳科普论文正稿.doc_第3页
杨阳科普论文正稿.doc_第4页
杨阳科普论文正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杨阳科普论文正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将科普知识有效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韩圩九年制学校杨阳【摘要】:科学知识与数学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能将科学知识有效的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关键词】:科普知识课堂教学有效将科普知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我认为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如何将科普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介绍数学起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最初是从结绳记

2、事开始的。大约在300万年前,人类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以采集野果、围猎野兽为生。这种活动常常是集体进行的,所得的“产品”也平均分配。这样,古人便渐渐产生了数量的概念。他们学会了在捕获一头野兽后用一块石子、一根木条来代表;或者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记数。这样,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眼光中,一个绳结就代表一头野兽。两个绳结代表两头……,或者一个大结代表一头大兽,一个小结代表一头小兽……如此等等。数量的观念就是在这些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捕获手段的提高,所获的野兽越多,绳子的结也越多,需要的数目就越大。57H中国儿童资源网在距今大约五六千年以

3、前,沿非洲的尼罗河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文明社会——埃及。埃及人较早地学会了农业生产。由于尼罗河每年7月定期泛滥,淹没大片农地,11月洪水逐渐退落。埃及人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当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出没的时候,正是洪水将至的预兆。还发现,这种现象大约365天重复一次。这样,埃及人就选择在洪水泛滥之后留下的肥沃淤泥上下种,待6月洪水来临之前收割,以获得好的收成。这是通过天文观测进行农业生产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古埃及的农业制度,是把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土地分配给每一个人的,租用的人每年把他的收成提取一部分给土地所有者——国王。如果洪水冲垮了

4、他们所分得的土地,他可以向国王报告,国王便派人前来调查并测量损失的那一部分,这样,他交的租就会相应减少。这种对于土地的测量,导致了几何学的诞生。实际上,几何学的原意就是“土地测量”。57H中国儿童资源网.学习参考..word格式.数学正是从打结记数和土地测量开始的。57H中国儿童资源网与埃及同时,世界上还有几个同样伟大的文明社会,如亚洲西部的巴比伦,南部的印度和东部的中国,它们分别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产生了各自的记数法和最初的数学知识。在距今大约2000多年以前生活在欧洲东南部的希腊人,继承了这些数学知识,并将数学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科学。

5、古希腊文明被毁灭后,阿拉伯人保存和继承了他们的文化,后来又传回欧洲,使得数学重新繁荣起来,并最终导致了近代数学的创立。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一门古老且有意义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兴趣,他才可能认真的去学习。二、结合教材内容,使科普知识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以九年级数学第五章中的“圆”教学为例:“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时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

6、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画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前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

7、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三、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科普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关于圆周率π我.学习参考..word格式.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

8、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