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docx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docx

ID:48637045

大小:12.0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7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9.《乞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册29课《乞巧》 二、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三、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本课以校本教材《古诗接龙篇》为依托,以一句首带动多句诗的学习,以一首诗带动一组跟节日有关的诗的学习,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利用神话故事等方式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使品读层层递进。教学中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

2、、思、悟、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味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体现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四、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你追求。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

3、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许多古诗中也有描述,下面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说诗的前半句你来接下半句。引出清明节和重阳节。除了这两个节日,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对传统节日知多少。   2、多媒体出示连线题目,考察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引出七月七日,导入课题。(课件出示)。3、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师提示学生

4、注意“乞”字的字音变调。生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提出疑问:乞字和我们学习过的哪个生字比较行近?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样过乞巧节?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你对作者了解多少?)多媒体播放有关资料。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整体感知)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1、天上过七夕节的情景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5、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课件出示:宵——霄的意思。想象画面,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让同学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配乐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3)你仿佛看到了怎样

6、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读) 2、人间过七夕的情景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古代过乞巧节的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引读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3)配乐读诗句    (4)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

7、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3、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交流: 本诗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六、默写古诗1、请四名同学到黑板前默写古诗。2、教师点评默写情况。七、板书设计天上七夕情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七夕情景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