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docx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docx

ID:48647388

大小:12.8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7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题西林壁《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2、、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

3、,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

4、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

5、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

6、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

7、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况,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一定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