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系列课).doc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系列课).doc

ID:48705623

大小:28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7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系列课).doc_第1页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系列课).doc_第2页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系列课).doc_第3页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系列课).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系列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系列课)浙江省象山中学蒋亮一、教案描述: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包括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椭圆的第二定义等等,教材中单独地把它分成几块拿出来讨论,显得极不自然。特别是椭圆的第二定义,教材通过一个例子给出,思路不蹈常规,这一切都是教材的简洁性决定的。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问题情境,把这些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整个过程如同一次重大战役,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如下:(一)、以问题为中心,注重过程教学。首先,设计如下情境,提出反常规的问题。师:上几节课,我们导出了椭圆的标准方程

2、,整个过程严谨周密,现摘录如下:MF2F1yOx(图1)设M是椭圆上任意一点,焦点F和F的坐标分别是,(图1)。由椭圆的定义可得: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两边再平方,整理得问题1:为什么将(3)式作为椭圆的标准方程?对于这一问题学生首先会感到奇怪,似乎(3)式作为标准方程那是顺理成章的,进而会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3)式简捷,具有对称的美感。2、(3)式为我们提供了求椭圆轨迹的标准方程,方便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轨迹的方程。3、根据解析几何用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这一特点,(3)式方便研究椭圆的几何性

3、质。针对上述理由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如何利用(3)式从整体上把握椭圆的曲线的形状,展开讨论。这样便自然引出: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等课文要求的内容。若要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曲线,自然需要列表、描点、连线等常用手段,于是课文中的例1便自然出来了。上述讨论需要一个课时左右。(二)以探究为热点,培养创新意识。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本节课教师的问题设计显然容易且自然多了。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3)式作为椭圆标准方程的诸多优点,自然我们会有:问题2:将(3)式作为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什么缺点?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感到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比较

4、圆的标准方程的优点后,发现(3)式无法揭示椭圆上的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2a这一本质属性,相比之下(1)式恰好具有这一优点。于是师生一起可以讨论(1)式的优缺点,具体可得:1、(1)式充分揭示了椭圆的定义。2、(1)式难以讨论椭圆的其他几何性质,如范围、对称性、顶点等等。通过以上讨论,自然产生了:问题3:是否存在一个方程,同时体现椭圆的第一定义和椭圆的几何性质?自然将目光转向(2)式,将(2)式变形,得MPy即F2Ox同理可得(图2)将(2)式再变形,得即(5)(6)两式将椭圆上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只和焦点的横坐标有关的一维算式

5、,充分体现了数学降维思想。而(7)式正好揭示了椭圆的第二定义,正是书本上例2的意图(图2)。如此处理教材,自然流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充分地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被人们所遗弃的(2)式,挖掘出如此宝贵的教学成果,这会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品尝创新果实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讨论约一教时。(三)、以反思为主调,奏响创新旋律。务必指出,反思是创新的源泉。通过前二节课的探索,特别是第二课时获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以后,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打破思维定势,争取更大的突破。师:总结上二节课的讨论,我们发现对(1)式的每一次变

6、形,都会收到一系列令人激动的科学成果,那么自然会有:问题4:(1)式还有其他变形吗?如果有又能得到什么收获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讨论特别的活跃,热情空然的高涨,通过讨论可获得一系列成果如下:成果一:将(1)两边平方,整理可得:My(8)式揭示了椭圆的又一本质属性:F1F2Ox,即,椭圆上动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积,(图3)和它到椭圆中心距离的平方之和等于常数(图3)。成果二:将(5)(6)代入(8)式可得:若将动点到中心的长度称为椭圆的半径,那么(9)式给出了椭圆半径的计算方法,它只和该点的横坐标有关,同样起到降维作用。成果三:若

7、将(1)式的两边乘以,整理可得:(10)式给出了椭圆的又一本质属性:即椭圆上动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差与该点到椭圆的一条对称轴(垂直于焦点所在直线)的距离之比是一个常数。成果四:在则由余弦定理可得:所以将(11)式代入(8)式可得:(12)式给出了椭圆半径与动点到两焦点连线所成角的关系。应该指出:本节课的创新讨论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得到的成果也不同,无论如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从对(1)式作变形看,自然也可考虑对其它式子变形,如将(3)式变形成,于是可得,椭圆上动点到两焦点A,B的连线的斜

8、率之积等于常数,等等。本内容可以安排1至2课时。二、教案分析(一)、教学观念是教学设计的指南针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突出知识的发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