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日知录》三则.ppt

9 《日知录》三则.ppt

ID:48738749

大小:790.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1-21

9 《日知录》三则.ppt_第1页
9 《日知录》三则.ppt_第2页
9 《日知录》三则.ppt_第3页
9 《日知录》三则.ppt_第4页
9 《日知录》三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9 《日知录》三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顾炎武——顾炎武日知录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清学”开山始祖——“通儒”顾炎武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

2、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学术著作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

3、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经学即理学也”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

4、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课文朗读《日知录》三则滑稽(jī)剿袭(chāo)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畲(zīshē)谀佞(yúnìng)襟裾(jū)潦(lǎo)水摭(zhí)字音翻译下列词、句(1)明道(2)乐道人之善也(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阐明道理乐于称道触及学习《文须有益于天下》(4)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文史,国家不可缺少的原因,是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文须有益于天下文史,国家不可缺少的原因,是它可以阐明道理、

5、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翻译1、《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2、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内容探讨(有益之文、无益之文)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正反对比论证阅读第一则,思考内容小结: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乱神无稽剿袭谀佞正反论证(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学习《著书之

6、难》翻译:(1)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2)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这书必须是古人所未写的,后代又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子部的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全部出自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这书必须是古人所未写的,后代又不

7、可著书之难翻译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著书之难翻译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内容探讨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