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预习案.doc

《师说》预习案.doc

ID:48870612

大小:3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8

《师说》预习案.doc_第1页
《师说》预习案.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师说》预习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师说》预习案预习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扫除文字障碍。2.了解韩愈的生平及他倡导的古文运动。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4.背诵全文。一、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接近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

2、他晚年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称为“韩吏部”,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中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誉其“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3.写作背景:《师说》一文,说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针对时弊而写,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35岁,正是

3、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权威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师说》就是为了批判唐代上层社会这些不良风气而作。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到今天仍具有进步意义。二、文化常识积累1.韩愈,字(),自谓郡望昌黎,故人称(),唐代()运动的发起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之首,与()并称“韩柳”。2.唐宋八大家()、()、()、()、(

4、)、()、()、()。三、给下列字词注音传()道无长()无少()句读()或不()焉近谀()欤()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子蟠()经传()贻()四、重点字词积累(通读全文,分析下面句子中所含字的意思)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齐师伐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会天大雨,道不通()策之不以其道()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辍耕之垄上()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皆出于此乎(

5、)其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一犬坐于前()五、预习思考(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原因:标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