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ppt.ppt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ppt.ppt

ID:48901454

大小:4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1-28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ppt.ppt_第1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ppt.ppt_第2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ppt.ppt_第3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ppt.ppt_第4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现代文阅读(散文)第六节探究文本意蕴1.(2009·江苏)(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真题体验:解析该题很好地落实了当年考纲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探究深意有三个层级:一是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都江堰巧妙的利用自然条件,让水完全自动地为民兴利造福,不需要耗费资源,且数千年如此,确实是无可争辩的上等之善;二是由堰及人,从修建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考虑,他们修建和维护了都江堰,没有他们,也就不会巧妙地开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实在可以称为“上善之人”;三是由此

2、引申为“做人做事”,可以从启迪做人角度考虑。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⑴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⑵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⑶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

3、力。⑷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评价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解析】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3.(200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解析本题要求探究作者的观点,并且明确要求要结合阿庆这一形象,这既是要求,也是提示。我们可以分析阿庆的“精神生活”和“物

4、质生活”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首先,阿庆是“柴主人”,又是独身汉,经济不愁。这说明首先要有物质基础。其次,阿庆经常免费旁听戏,这说明阿庆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再次,阿庆喜欢在夏天晚上演奏胡琴,说明精神生活对他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阿庆之所以胡琴演奏得好,主要的原因是他有天赋,心灵手巧。这说明追求精神生活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答案探究要点: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须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真题探究:1、探究形式

5、有明探究(题干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和暗探究(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两种,大多采用“明探究”命题方式。2、探究不能脱离文本信马由缰。3、探究主要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及散文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皆可拿来作探究。现场点拨:请结合文章的题目“瓦尔登湖的遥想”和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6分)【正确答案】(1)作者“遥想”瓦尔登湖,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梭罗勇于远离尘嚣、甘受孤独、拥抱自然,并从中思索和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等行动的赞美之情。(2)作者渲染瓦尔登

6、湖的澄澈宁静,强调梭罗渴望远离尘嚣,旨在让我们(包括作者自己)反观现实: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的我们,离自然太远了;生活在喧嚣的时代的我们,难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探索人生。(3)作者通过“遥想”瓦尔登湖,旨在提醒我们:也许我们不能都像梭罗那样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但是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瓦尔登湖》,跟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散步,思索生活,思索人生的每一天。【增分提示】探究题很讲究探究角度和层面。而有时题干恰好就提示了这个角度和层面:①结合题目,②联系本文内容。所以要特别注意题干的提示、暗示作用。训练与总结:(见讲义)技法总结:注意点:1.善于选择

7、探究切入角度。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3.善于有序呈现结果。误区:(1)在文“内”不能充分发掘。(2)在文“外”不适当地“引、联”发掘。(3)“角度”和“层面”扩展不够,思维单一,头脑僵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