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加白教学反思.doc

黑加白教学反思.doc

ID:48928682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5

黑加白教学反思.doc_第1页
黑加白教学反思.doc_第2页
黑加白教学反思.doc_第3页
黑加白教学反思.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黑加白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共18课时)课题6和7的认识课时安排(18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教具及学具准备主题图、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教学过程复备一

2、、激趣导入1、课前激趣。2、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3、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4、按顺序读数:()2()4()。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充分利用主题图,从不同的角度去数人和物a.展示第39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1个教师。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c.交流、汇报。师:图上有些什么?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师:图上

3、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4、。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尺子画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6>5利用点子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明理由。b.利用学具

5、,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7>6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三、演练提高1.做抢答练习。5后面的数是几?6后面的数是几?7前面的数是几?2.完成练习九第1、2、3题。a.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小结。b.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

6、作完成练习。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第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3.指导书写1.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2.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四、总结拓展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作业设计作业调整练习九第1题、2题、第3题 板书设计67教学后记 《6、7的认识》教学反思 李道玮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

7、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