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反思(严雪兰).doc

也谈反思(严雪兰).doc

ID:48986711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也谈反思(严雪兰).doc_第1页
也谈反思(严雪兰).doc_第2页
也谈反思(严雪兰).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也谈反思(严雪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城关小学严雪兰读完《乘着理想的翅膀》后,其中的一段话它深深地震撼了我:“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令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职业、生活,使我不敢懈怠。动动笔,写一写,不光利于梳理,而且利于积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冲动,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备今后教学所用。虽然,在做自我反思的时候,我可能仍然没有什么幡然醒悟、猛然回首可值得自我庆幸。可是,我要的就是这种心态,这种关于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促进的心态,也许能让我在教学的探索之路上

2、,少走一些弯路。如此,我便如下写来。反思一: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未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

3、,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学生的脑海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

4、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美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美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再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

5、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反思二:1.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

6、敷衍都是不可取的。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我的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就总结了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

7、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在那些灵感中,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许多情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