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0”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ID:49063982

大小:1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7

“0”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1页
“0”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2页
“0”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3页
“0”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0”的认识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0”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数学题材,努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例1从小白兔采蘑菇引入0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和3、2、1一样也是一个数;例2通过小白兔拔萝卜,让学生明白“没有了”也用0表示;例3通过直尺图,使学生认识直尺上的数“从0开始”,体会0可以表示起点,并认识已学过的数的排列顺序。接着教学0的写法。“想想做做”一方面巩固0的认识和5以内数的顺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0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

2、标与重难点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学生分析这虽是学生初入学的第三课,但在生活实践中他们对“0”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所以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对“0”的经验,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教师选择有趣的话题,让孩子们在动中完成学习。经历了观察—“眼”动,操作—“手动,讨论—”嘴“动多种感官参与,一人动,同桌动,小组动,在动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主动完

3、成学习。本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中完成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格尺等也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1、(出示0的卡通形象)“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2、“0”再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识)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0。揭示课题:0的认识。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讲述: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到野外去采蘑菇,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采了多少个蘑菇。(出示例1图)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兔采的蘑菇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学生介绍时

4、,教师对应写出3、2、1、0。教师在写0时,注意动作慢一点,让学生看清楚0是怎么写的。同时强调说明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与1、2、3一样也是一个数。2、教学例2及0的写法。先出示例2图,让学生想一想,两幅图表示怎样的一件事情,再跟同桌说一说。原来的萝卜数用什么数表示?现在呢?教师强调一个萝卜也没有用0表示。你会写0吗?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写0,再让学生尝试在田字格里书写0。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几个学生的书写作出评价,同时教师强调写0时的起笔、拐弯和收笔,强调拐弯要圆滑。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之间对所写的0进行评价。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上的描红后继续在田字格里写出两个0,教师巡视,注意对个别困难学生

5、的指导。3、教学例3。讲述: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0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一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请你从左到右依次读一读。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说0能表示什么意思?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1、“想想做做”第1题(“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馋,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2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呢?

6、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然后汇报交流,并说说其中0所表示的意思。3、“想想做做”第3题。(1)请戴有0、1、2、3、4、5卡通形象头饰的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其余学生说说是怎样排的。(2)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后,互相检查正确与否。4、“想想做做”第4题。(1)想一想除了尺子上有0之外,你还在哪儿见到过0?(2)看一看课本中第4题里画了些什么?你能看懂吗?四、全课总结1(出现0的卡通形象)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吗?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你们还能看到0。3(0、1、2、3、4、5以卡通形象在电脑上出现)小朋友

7、们拍手齐唱数学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