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家 (2).ppt

鉴赏家 (2).ppt

ID:49279382

大小:1.61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2-02

鉴赏家 (2).ppt_第1页
鉴赏家 (2).ppt_第2页
鉴赏家 (2).ppt_第3页
鉴赏家 (2).ppt_第4页
鉴赏家 (2).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鉴赏家 (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兰亭集序王羲之zxxk书圣——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二卷。兰亭zxxk互动卡问题列坐其次地方?旁边?“地方”感觉翻译不通,大字典上这两种解释都没有。足以极视听之娱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解释为“通过”?是特殊句式吗?暂得于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后之览者不知老之将至/后之视今主谓取独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其致一也大概?代词,他们?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

2、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样感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这种悲伤之情是否反映了他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呢?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方生方死,

3、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的孩子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

4、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士大夫不满现实,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1、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

5、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2、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3、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写宴游之欢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4、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忧患也不必然导致消极。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刘彻、曹操、李白、苏轼,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统天下。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

6、才如此悲叹。感伤背后是对人生、自然之美的执着和热爱。因此,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著的努力。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执著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著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目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周国平

7、《只有一个人生》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换句话说,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这只能用怯懦或糊涂来解释。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当然,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周国平《只有一个人生》因为对明天我将死去思考得太久,我一度忽略了今天我还活着。不过,也正因为对明天我将死去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