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

ID:49481356

大小:482.50 KB

页数:67页

时间:2020-02-25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页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考试大纲要求的15个虚词:因、为、所、以、与、其而、乃、于、之、则、焉何、且、若2“之”的用法:一、动词:到……去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二、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2、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33、指示代词:这、此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三、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

2、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43、放在倒装的动(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4、放在倒装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5练习: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

3、》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6、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6练习: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9、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1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12、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7“焉”的用法:一、语气助词1、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或反问语气,译为“了”“啊”“呢”或不译。于是余有叹焉。《游》至丹以荆卿为计。

4、始速祸焉。《六》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3、用在形容词的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菌菌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8二、代词1、用作人称代词,作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三、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9练习:1、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5、。《齐桓》2、牛羊何择焉?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5、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五人》6、割鸡焉用牛刀。《论语》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10“于”的用法:一、介词:(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1、乃设九宾于庭。《廉颇》2、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燕王欲结于君。《廉颇》(2)形容词后,表示比较。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劝学》11(3)动词之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1、君幸于赵王。《廉颇》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二、复音虚词“于是”。(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2)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古今义不同,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1、于是余有叹焉。《游》12“与”的用法:一、介词:(1)和、跟、同。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比,和……比较。1、吾孰与徐公美

7、?《邹忌》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和”“跟”“同”。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13三、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加、参与、赞许、同意”等。1、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2、则与一生彘肩。《鸿》3、与尔三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7、吾与点也。8、朝过夕改,君子与之。14四、通假字,同“欤”1、虎兕出于柙,

8、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2、然则废衅钟与。《齐桓》五、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