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课件.ppt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课件.ppt

ID:49508096

大小:18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2-26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课件.ppt_第1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课件.ppt_第2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课件.ppt_第3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课件.ppt_第4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制作:陈香星星变奏曲作者介绍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关于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

2、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题解《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意象,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上节与下节

3、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使上下两节诗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星星变奏曲第一节: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第二节:对现实的否定。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否定)(肯定)(否定)(肯定)探究1、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一、二两节都采用了假设的句式开头,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探究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

4、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探究3、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文中出现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

5、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研讨与练习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些一点变化。主题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艺术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