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doc

夜雨寄北教案.doc

ID:49690933

大小:19.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3

夜雨寄北教案.doc_第1页
夜雨寄北教案.doc_第2页
夜雨寄北教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夜雨寄北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导课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要学他另外一首质朴自然的小诗《夜雨寄北》。二、作者及背景1、要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李商隐2、古代通讯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甚至有一些信永远都寄不出或者收不到。加上古人常常为谋取一官半职而离乡宦游,因而与家人聚少离多。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有没有同学知道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这首诗

2、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天的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三、读诗1、读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解诗你问我的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归去,与你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3、同学们,在分析诗歌之前,我布置一个具有悬念的作业,学完这首诗用一句话给诗歌题目加一个副标题。四、品诗1、题目“夜雨寄北”(1)寄北:“北”诗人在什么地方?家人在什么地方?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隔着千山万水。因此诗题为“寄北”。(2)“夜”,古人远在异乡的夜。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我们现

3、代的先进的通讯设备,没有电灯,异乡的夜,异乡的雨,异乡的雨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会如何?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又为什么?“寄”的是什么?仅仅是信吗?寄的是诗歌内容,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题目就已经初步把诗歌的情境点染。2、“君问归期未有期”谁问“归期”谁答“未有期”?为何“未有期”?如此矛盾,扣人心弦。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猜测一下,“谁问归期?如何问归期?”妻子?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呢?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一问一答,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殷切之情。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

4、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跌宕有致。板书“矛盾开篇,扣人心弦有问有答,跌宕有致”1、巴山夜雨涨秋池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也回答了“寄”的原因是“君问归期”。“寄”的答是“未有期”,“寄”的意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夜”字,一般的夜与远客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雨夜又有何不同?巴山在哪?妻子在哪?巴山与长安,相隔千山万水。因为思念故有“君问归期”的殷切之情。然而面对聚少离多的亲人殷切的期盼,诗人却只能回答“未有期”。此时此

5、刻他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然而诗人却不是主观诉说自己多痛苦,而是高明地运用了客观的容易触发悲思之情的意象-----夜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秋”是季节,但仅仅是季节吗?在古代秋的内涵是什么?巴山的秋又是什么?一年之中我们什么季节最想念家?一天之中我们什么时辰最想念家人?在最思念季节“秋”,最思念的时辰“夜”,最容易多愁善感的情境“雨夜”诗人思念若狂。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大雨滂沱,池水

6、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这就是诗人在诗中构建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啊!板书“直叙其事,情寓其中直书其境,情景交融”2、何当共剪西窗烛绝句在古诗中属于短制,但也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技艺。在总体上通常可分为前半和后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

7、带铺垫作用,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末句就容易了。第一句“起”是开头,第二句“承”是承接开头,把景与情渲染,使所描绘的意象更加鲜明,第三句是“转”,把思维转到另一个侧面,使读者到了全新的意境。第四句是“合”回应主题,点明作诗目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引出了遐想。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