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学).ppt

小儿推拿(手法学).ppt

ID:49785958

大小:5.86 MB

页数:66页

时间:2020-03-01

小儿推拿(手法学).ppt_第1页
小儿推拿(手法学).ppt_第2页
小儿推拿(手法学).ppt_第3页
小儿推拿(手法学).ppt_第4页
小儿推拿(手法学).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手法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儿推拿概述常用穴位小儿推拿手法儿科常见病的推治123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小儿推拿概述一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在明代后期开始兴起,在理论、诊断治疗、特定穴位、手法操作等方面,形成独立体系,以《小儿按摩经》的问世为标志。推拿本专指小儿按摩,但是从明代起,推拿广泛地取代了按摩的概念。清代小儿推拿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注重手法操作,强调手法的平稳着实,轻快柔和,强调施术时要灵活熟练、运用自如,方能“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功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二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小儿推拿概述一、

2、小儿推拿的优点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1.经济简便2.易于掌握3.安全可靠4.疗效显著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二、小儿推拿的作用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面、线操作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三、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腹痛、感冒、咳嗽、遗尿、惊风、疳积等以及防病保健。2.禁忌溃疡性皮炎、脓肿、骨伤疾患、传染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四、推拿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1.环境2.

3、医者3.患儿姿势4.操作多采用患儿左手5.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下肢-腰背6.手法轻而柔和7.推拿介质(润滑剂)8.每日一次9.避风寒三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小儿推拿概述由于小儿在生理上机体娇嫩,发育迅速;病理上多外感六淫邪气,少七情内伤,且发病迅速,变化较快。所以,在穴位选择和手法操作方面,都有与成人不相同的地方。穴位的选择方面:除选用与成人相同的常用经穴、经外奇穴之外,还有许多特定穴。这些穴位呈点、线、面状,多分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这给手法治疗带来很多方便,乐于为小儿所接受。比如在严寒的冬天,可在患儿头面及两手部穴位进行操

4、作,避免脱衣的不便和感受寒凉的刺激。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手法操作的特点:其手法特别强调补泻。在操作上,一般分补、泻和平补平泻三种手法的补泻主要与手法的轻重、操作的速度、方向有关。一般用力轻、速度慢、顺经方向为补;反之,用力重、速度快、逆经方向为泻;用力大小和手法的速度介于补泻之间,往返方向操作为平补平泻。另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之说。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在按摩时,为减轻摩擦,避免皮肤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常采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姜汁、葱汁、红花油等。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

5、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当然,在治疗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灵活掌握。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儿年龄的大小,在按摩次数(或时间)上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年龄大、病情重的,按摩次数多,时间长;年龄小、病情轻的,操作次数少,时间短。而且,对于每个具体手法的操作时间或次数,也有区别。一般以揉、摩、推等法为长而次数多;以按、拿、掐、捏等法为短而次数少。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五经穴 】【位置】五指末节罗纹面拇指食指(桡侧缘)中指无名指小指(心侧缘)脾土肝木(大肠经)心火肺金肾水(小肠经)【操作】旋推或直推向指端方向为补,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次

6、数100到300次。【运用】肾无实证,只补不清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肝为将军,只清不补肺为娇脏,可清可补。常用穴(部)位【前臂三穴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主治虚寒病症。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次数)100到300次。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次数)100到3

7、00次。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主治一切实热病症。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次数)100到300次。常用穴(部)位【门穴 】天门: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开启经穴,启迪智力,外感头痛。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上推24次,开天人合一的门户。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100到300次。二扇门: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发汗,退热,镇惊止搐。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8、掐5次;揉100次。箕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利尿通淋。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100到300次。常用穴(部)位【横纹穴 】大横纹:掌后横纹,中间称总筋,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主治:寒热往来、泄泻、呕吐、食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