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

ID:49919129

大小:732.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0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_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_第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_第3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_第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学习目标1、通过揣摩诗歌的语言,体味用词技巧2、通过朗读,训练朗读能力3、通过揣摩语言和朗读,品味诗歌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关心国家、热爱祖国的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2、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解题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深感忧思,于

3、是写下了这首诗。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zhuǎn俄顷广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见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扫除障碍(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规则:1、独立思考,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3、团队交流,达成共识4、团队汇报:有根据的补充说明,补充一点+1分5、根据规则进行评价,明确指出优点+1分:发现汇报团队的问题并进行订正、补充,每一处+2分秋

4、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秋雨期盼广厦写景记事直抒胸臆借助资料悟诗情规则:1、借助资料,结合故事内容,思考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变化,完成学习单第二题1、团队交流,达成共识3、团队汇报:有根据的讲述情感变化图表述清晰,理由充分+4分分工明确,配合默契+2分4、根据规则进行评价,明确指出优点+1分:发现汇报团队的问题并进行订正,每一处+2分(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茅屋骤破,内心痛苦读第二节,思考: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

5、成人民贫困、灾难。(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叹息……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下雨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表现了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是更深重的人祸”。(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忧国忧民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现实意义杜甫这种人有吗?马旭——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

6、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小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

7、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