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内听课制度.doc

【精】校内听课制度.doc

ID:50000833

大小:76.4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3

【精】校内听课制度.doc_第1页
【精】校内听课制度.doc_第2页
【精】校内听课制度.doc_第3页
【精】校内听课制度.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校内听课制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校内听课制度  校内听课制度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常规教学工作落在实处,加强对常规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上课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塑造21世纪教师新形象,特制订随堂听课、评课制度如下1.听课随堂。  要求不提前通知授课人,听课者根据学校课程安排表随意抽取班级听课。  任何教师无论在任何时刻都不得拒绝校内任何人听课。  2.听课节数。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处正、副主任不少于40节;校长不少于20节。  听课节数可按相应规定减半。  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教研组长

2、15节以上。  未足两年的教师每周听课一节。  通过听课、评课,了解教师业务学习的效果,监督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全面听课。  听课者不限听本人所教学科,鼓励跨学科听课,一学期班主任必须听本班其他学科4节以上。  4.认真听课。  听课的老师也要按时到达课室,尊重作课老师,听课期间不交头接耳,不随意进出,不接听电话,应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  包括日期、班级、学科、讲课人、课题、实施过程和评价等5.及时评课。  听课者听课后应及时与教者交换意见,本着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原则。  听者指出课的成功与不足及改进建议,授课

3、人应虚心听取意见,加强反思。  6.评课视角。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  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包括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7.期末评价。  学期结束时,各教研组分组检查登记听课情况,并做出相应评价,未完成听课任务的,视作未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心。  教师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  为了推动我校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开展,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形成以老带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艺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特制定听课制度如下  1、教师每月听课不少于8节,教研组长每月听课不少于10节。  2、听课前了解研讨课的主题,带着问题做好听课前的准备。  3、听课本着学习的态度,要善于从中吸取别人的优点。  4、明确观察和学习方向,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和学习。  5、听课过程有记录,要标明听课日期、授课人、教学班级、教学课题、教学过程、板书、简评等,要有课堂评价或教学建议。  听课后要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  6、听课时,听课教师要按时进入教室,听课中不评论,不中途离场。  上下课应与学生一齐起立,以示对执行者的尊重。  7、任课教师以本科为

5、主,鼓励跨学科听课,并注意吸收其他任课教师的长处。  8、教研组长每月至少统计、检查一次教师听课情况,上报给小站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9、听课,原则上应该先调好自己的课,不能因听课而耽误学生的学习。  校内听课制度  1、全体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听课活动,每位教师每月听课应在8节以上,校长和教研主任每月听课应在10节以上。  2、听课前了解研讨课的主题,带着问题做好听课前的准备。  3、听课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要善于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4、听课要有记录,标明听课日期、授课人、教学班级、教学课题、教学过

6、程、板书、简评等,要有课堂评价或教学建议。  听课后要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  5、听课教师要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  听课中不评论,不接打手机,不中途离场。  上下课应与学生一齐起立,以示对执课教师的尊重。  7、教研主任每月至少统计、检查一次教师听课情况,上报给校长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8、听课,原则上应该先调好自己的课,不能因听课而耽误学生的学习。  陈七中心小学。    内容仅供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