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模具设计 第2版 教学课件 作者 陈志刚 第5章5.3.ppt

塑料模具设计 第2版 教学课件 作者 陈志刚 第5章5.3.ppt

ID:50073966

大小:763.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3-08

塑料模具设计 第2版 教学课件 作者 陈志刚 第5章5.3.ppt_第1页
塑料模具设计 第2版 教学课件 作者 陈志刚 第5章5.3.ppt_第2页
塑料模具设计 第2版 教学课件 作者 陈志刚 第5章5.3.ppt_第3页
塑料模具设计 第2版 教学课件 作者 陈志刚 第5章5.3.ppt_第4页
塑料模具设计 第2版 教学课件 作者 陈志刚 第5章5.3.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塑料模具设计 第2版 教学课件 作者 陈志刚 第5章5.3.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3压缩模的设计5.3.1塑件在模具内加压方向的确定(1)有利于压力传递(2)便于加料(3)便于安装和固定嵌件(4)保证凸模的强度(5)长型芯位于加压方向当利用开模力作侧向机动分型抽芯时,宜把抽拔距离长的型芯放在加压方向上(即开模方向)。而把抽拔距离短的型芯放在侧向作侧向分型抽芯。(6)保证重要尺寸的精度沿加压方向的塑件的高度尺寸会因飞边厚度不同和加料量不同而变化(特别是不溢式压缩模),故精度要求很高的尺寸不宜设计在加压方向上。(7)便于塑料的流动加压时应使料流方向与加压方向一致,如图5-15a所示。5.3.2凸、凹模的配合形式1.半溢式压缩模凸、凹模配合的结构形式(1)引导环(l2

2、)它的作用是导正凸模进入凹模部分。除加料腔很浅(小于10mm)的凹模外,一般加料腔上部均设一段长为l2的引导环。引导环都有一α角的斜度,并有圆角R,以便引入凸模,减少凸、凹模侧壁之间的摩擦,延长模具寿命,避免推出塑件时擦伤其表面,并且有利于排气。(2)配合环(l1)它是凸、凹模配合的部位,保证凸、凹模正确定位,阻止溢料,通畅地排气。凸、凹模的配合间隙以不产生溢料和不擦伤模壁为原则,单边间隙一般取0.025~0.075mm,也可采用H8/f7或H9/f9配合,移动式模具间隙取小值,固定式模具间取较大值。配合长度l1,移动式模具取4~6mm,固定式模具,当加料腔高度h1≥30mm时,可取8

3、~10mm。间隙小取小值,间隙大取大值。(3)挤压环(l3)它的作用是在半溢式压缩模中用以限制凸模下行的位置,并保证最薄的飞边。挤压环l3值视塑件大小及模具用钢而定。一般中小型塑件,模具用钢较好时l3可取2~4mm;大型模具,l3可取3~5mm。采用挤压环时,凸模端圆角R取0.5~0.8mm,凹模端圆角R取0.3~0.5mm。型腔下面的推杆或活动下凸模与对应孔之间的配合如图5-17所示,也可取与上述性质类似的配合,配合长度不宜太长,否则将活动不灵或被卡死,具体的配合长度可按表5-4选取。孔下段不配合的部分可以加大孔径,或将该段作成4°~5°的斜孔。它的作用是供排除余料,即凸、凹模配合后

4、应留有高度为Z(Z=0.5~1.5mm)的小空间作储料槽,Z过大易发生塑件缺料或塑件不致密,过小则影响塑件精度及飞边增厚。(4)储料槽(Z)应注意的是:排气溢料槽不能开成环型。(5)排气溢料槽(6)加料腔它是供装塑料之用。其容积应保证装入压制塑件所用的塑料后,还留有5~10mm深的空间,以防止压制时塑料溢出模外。加料腔可以是型腔的延伸,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型腔形状扩大成圆形、矩形等。(7)承压面承压面的作用是减轻挤压环的载荷,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承压面的结构形式如图5-19所示图a的结构形式是以挤压环作为承压面,模具容易变形或压坏,但飞边较薄图b的形式,凸、凹模间留有0.03~0.05

5、mm的间隙,由凸模固定板与凹模上端面作承压面,由此可防止挤压环的变形或损坏,延长模具寿命,但飞边较厚,主要用于移动式压缩模。对于固定式压缩模,最好采用如图c所示承压块的形式,通过调节承压块的厚度来控制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或与挤压边缘之间的间隙,减少飞边厚度,并能起到调节塑件高度,承受压机余压的作用。2.不溢式压缩模凸、凹模配合的结构形式不溢式压缩模的加料腔是型腔的延续部分,两者截面形状相同,基本上没有挤压边,但有引导环、配合环和排气溢料槽及承压面(块)且它们的作用、设计原则、尺寸选取和配合精度等与半溢式压缩模基本相同。上述配合形式的最大缺点是凸模与加料室侧壁的摩擦,使加料腔逐渐损伤,造成

6、塑件脱模困难,并使塑件外表面擦伤,影响外观质量,为此可采用图5-23所示的改进形式。3.溢式压缩模凸、凹模配合的结构形式见图5-245.3.3凹模加料腔尺寸的计算1.塑料体积计算2.加料腔高度的计算5.3.4压缩模脱模机构设计1.塑件脱模的方法及常用的脱模机构分类(1)移动式、半固定式模具的脱模机构1)卸模架2)机外脱模装置(2)固定式模具的脱模机构1)下推出机构2)上推出机构2.压缩模的推出机构与压机顶出杆的连接方式(1)间接连接即压机的顶杆与压缩模的推出机构不直接连接,如图5-26所示。(2)直接连接即压机的顶杆与压缩模的推出机构直接连接。如图5-27、5-28所示。3.固定式压缩

7、模的脱模机构(1)推杆推出机构图5-29所示。(2)推管推出机构图5-30所示。(3)推件板推出机构如图5-31所示。(4)其它推出机构1)凹模推出机构图5-32为双分型面的固定式压缩模。2)二级推出机构如图5-33所示。4.移动式压缩模的脱模机构(1)一个水平分型面的压缩模采用上、下卸模架脱模时,其结构如图5-36所示。(2)两个水平分型面的移动式压缩模采用上、下卸模架进行脱模时,其结构如图5-37所示。(3)两个水平分型面并带有瓣合凹模的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