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ppt

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ppt

ID:50114841

大小:1.98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0-03-05

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ppt_第1页
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ppt_第2页
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ppt_第3页
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ppt_第4页
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技术实验目的样点的布设原则水样的采集水样的保存及运输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河流、湖泊的水样采集布点的原则、方法及水样的保存技术等*生态学基础实验*评价等级确认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水环境现状调查时期水文调查与测量二、水环境影响评价三、样点的布设1、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2、河流断面设置3、河流断面垂线和采样点的设置4、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5、潮汐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生态学基础实验*1、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①在断面布设前,应首先查清监测河段内生产和生活取水口的位置、取水量;废水排放口的位置及污染物排

2、放情况,河段水文及河床情况;支流汇入、水工建筑情况;其它影响水质及其均匀程度的因素。②应有代表性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体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生态学基础实验*③断面数量应根据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实际需要,考虑对污染物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控制,力求以较少的断面、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最好的样品。④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水流平缓、无急流湍滩处。*生态学基础实验*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1)流经大、中城市或工业区等污染较重的河段,一般应设置下列三种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对照断

3、面反映初始情况。上游,基本不受本地区污染的影响处。2、河流断面的设置*生态学基础实验*控制断面反映本地区排放的废水对河段水质的影响,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染物与河水能较充分混合处。可设置数个控制断面,距离应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及河道水力特征确定*生态学基础实验*消减断面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设置在控制断面的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监测河流的较大交流汇入前的河口处,湖泊、水库的出、入河口及重要河流入海口处应设置监测断面。*生态学基础实验*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500m15

4、00m控制断面河流监测断面设置(2)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的交界处应设置监测断面。(3)对水质变化很小或沿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对水质影响很小的长距离河段(如两城市间的长距离河段),根据需要适当设置控制断面。(4)有特殊要求地区,如城市饮用水源地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源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均应设置监测断面*生态学基础实验*3监测断面设置方法(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5、。(3)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5)为取得水系或河流水质的背景值,应设置背景断面。背景断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基本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远离城市、居民稠密区、工业区。农药及化肥施放区、主要交通线等。一般设置在河流上游不受污染的河段或接近源头处。 在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河段。应上、下游分别设置断面.(6)断面位置确定后,应在岸边设立明显的固定标志物。*生态学基础实验*水面宽垂线数说明≤50米50-100米>100米一条(中泓)二条(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

6、处)三条(左、中、右)a)面上垂线的布设,应避开岸边的污染带,对于有必要进行监测的污染带,可在污染带内酌情增加垂线。b)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上水质均匀时,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c)凡布设于河口,要计算污染物排放通量的断面,必须按本规定设置垂线。3、河流断面垂线和采样点的设置*生态学基础实验*<50m50~100m中泓线有明显水流处采样垂线确定100~1000m有明显水流处中泓线有明显水流处采样垂线确定>1500m等间距设置采样垂线确定采样垂线上的采样点数的确定水深采样点数说明5m上层一点1.上层至水面下

7、0.5m处,水深不到1m时,在水深1/2处。2.下层指河底以上0.5m处。3.中层指1/2水深处。4.封冻时在冰下0.5m处采样,水深不到0.5m时,在水深1/2处。5.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本表布设采样点。5m~10m上、下层两点>10m上、中、下三层三点采样点位确定<5m水面下0.3~0.5m处5~10m河底以上0.5m处10~50m½水深处(2)采样点位设置①湖(库)区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水体功能分别设置监测垂线。②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分区,可用网格

8、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③监测垂线采样点的设置一般与河流的规定相同。但对有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者,应充作水温、溶解氧的探索性试验再定。4、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生态学基础实验*4、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水深垂线数说明≤5米5-10米>10米一点(水面下0.5米处)二条(水面下0.5米处,河底以上0.5米)三条(水面下0.5米处,1/2水深,河底以上0.5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