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过年和春节.doc

古代的过年和春节.doc

ID:50290770

大小:70.01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7

古代的过年和春节.doc_第1页
古代的过年和春节.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古代的过年和春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过小年”拉开过年序幕  民谣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说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要进行祭灶和扫房子这样的民俗活动,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传统上多将腊月二十三视为过年序幕的拉开,因为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腊月二十三也就相对应地被称为“过小年”。  过小年的标志性民俗活动是祭灶。民以食为天,中国先民很早就有灶神崇拜,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人们将“吃”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淮南子》中记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周礼》上也有:“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道教兴盛后,民间又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在广为流传的《

2、太上感应篇》里,已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灶神遂演变成不仅司厨而且司命的民间大神。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灶王爷上天告发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发,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大罪要减寿十二年。因此,旧时人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其神位两侧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要给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按照“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府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民家祭灶则在腊月二十四。  祭完灶后,家家户户还要扫房子“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年到来之际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可

3、以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  古代将春节称为元旦  现在的春节是大年初一,但在中国古代,农历大年初一则被视为新年,古籍、古诗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新年在古时最初被称为岁首。夏商周三代时间不尽相同:夏代岁首在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与今相同);商代岁首在建丑之月,即夏历十二月;周代岁首在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至汉武帝时,颁发《太阳历

4、》,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历代沿用,直至1911年为止。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元旦改为公历1月1日,夏历正月初一便改称春节。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过公历和夏历两个新年,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由于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年俗文化而备受重视。  古人把立春称为春节  古籍中早有春节二字,但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夏历正月间(公历2月4日前后)的立春节,是春季开始的标志。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非常重视立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宋

5、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明清时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在立春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要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一里以外的春场去迎春。这种“拜春”仪式与元旦的“拜年”相似,又称行春。(龚叶婷)摘自新浪2014年03月09日23:47  中国台湾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