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

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

ID:50366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08-21

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_第1页
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_第2页
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_第3页
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_第4页
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结构理论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结构理论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结构理论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结构理论地下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分析摘要:本文作者根据通过对住宅小区实例的分析,阐述了无粘结预应力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若干技术问题。并且使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优良的结构性能,论述了对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顶板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下结构;无粘结预应力;结构裂缝  1.预应力地下室顶板结构布置  1.1结构方案的选

2、择  本工程在保证地下室内有效净空高度的前提下,减少基坑的开挖深度无疑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采用预应力技术具有这个优点,并且预应力技术具有有效降低梁的高度和构件的挠度,控制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的截面应力,防止出现受力裂缝的优点。  在重荷载作用下(覆土较厚,考虑消防车荷载)的结构中,框架梁高跨比一般取到至1/10,采用预应力结构后高跨比一般可取到1/10至1/12,对于本工程跨度为16.6m,梁高取1.1mm,在保证净空高度的前提下,节省基坑工程费用,经济效益明显。  1.2结构的布置  为在有限的地下室面积内最大限度的分配车位数量,设

3、计中就必须确定合理的柱网尺寸。由于有不靠外墙的柱子影响,将占去宝贵的可用位置。一根不靠外墙的柱子的存在,占去两个车位的位置(考虑柱子本身的所占位置及汽车停靠、驶入驶出车位应有的转弯距离)。以中柱和地下室外墙作为铰接支座,结构布置使地下室的柱子不占用车位,不会浪费实际可用面积,从而影响将来作划分车位的数量。这样的布置方式实现了在有限的面积上最大限度的安排车位。  2.预应力铰节点  由单棋框架的结构设计可知,预应力框架梁边支座为地下室外墙,外墙厚度为300mm,以这样厚度的外墙为预应力框架梁的支座就只能采取铰接方式,减小分配干支座

4、上的弯矩。  然而在为数不多的预应力梁铰接节点的工程实践中,铰接的预应力框架梁一般均为屋面结构,预应力梁一般以柱子作为支座,柱子截面较大,搁置长度较长,框架梁抗剪计算结果较为,且安全便于结构受力和施工,故以宽度仅为300mm的地下室外墙作为框架梁的铰接支座就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难点。  具体来说,就是在外墙上按照框架梁宽每边各加100mm的宽度结合梁高尺寸留槽,搁置框架梁,在100mm的空隙里填塞塑料泡沫,框架梁与外墙在纵方向上由芯柱相连,横方向上外墙项处圈梁钢筋和外墙水平方向钢筋穿过塑料泡沫和框架梁拉通。梁底与墙顶间各安装一

5、块钢板,钢板上按照芯柱尺寸开洞,穿出芯柱钢筋。钢板的尺寸必须不小于梁与支座的接触面积,即钢板长度等于梁宽,宽度等于墙厚,以保证接触面完全断开,消除不必要的约束。这样通过钢板、芯柱、墙体上拉通钢筋的柔性约束,建立了符合实际的铰节点模型,为结构的合理受力提供保证。  塑料泡沫填充块在浇注混凝土时填实充满宅隙,在预应力张拉前清理干净,消除不必要的对预应力梁在张拉时的约束,而后进行预应力张拉。由于没有边梁的约束,预应力张拉时产生的压力将大量传至顶板,故对张拉节点处板的配筋进行加强,以防板上出现裂缝。  然而,施工结束后将进行回填,且顶板

6、覆土,即该支座节点将来会被埋入土中,在潮湿环境下工作。梁底与墙顶之间的钢板,钢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预留的塑料泡沫填充块之间的缝隙都成为将来渗漏水的隐患,该节点处的防水处理就成为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在预应力张拉端预留Φ8mm插筋,待预应力张拉结束后进行封锚:利用预留插筋绑扎钢筋网片。后浇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封锚混凝土应能从外侧面封闭整个支座节点和预留板上缝隙,厚度180mm,然后再做外墙防水。这样的处理方法能满足结构防水要求。  3.地下室顶板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预应力工程开始施工和土建配合进行,过程顺利,按照设计要求。

7、本工程预应力筋采用1860级由Φ●15.20高强低松弛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孔道采用金属波纹管留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C40后开始张拉,张拉控制应力1395。  3.1预应力筋布置  预应力筋布置应严格按图施工,钢筋数量及种类必须符合图纸要求,严格按设计要求曲线布筋,保证在垂直方向上各控制点的高度达到设计要求,曲线要平滑,反弯点位置按图施工。梁内预应力筋保护层最小厚度50mm。张拉端与固定端采用夹片类7孔锚具,喇叭管和螺旋筋与其配套。孔道采用金属波纹管留孔,管径为70。接管采用大一号的波纹管。采用一端张拉。  3.2

8、波纹管埋设及预应力筋穿束  支模板过程中,梁的侧模板先不封,以便于金属波纹管和预应力筋的埋设。在非预应力钢筋绑扎好后,根据设计的预应力筋曲线坐标,将波纹管固定支架焊接在大梁相应位置和标高处的箍筋上。支架采用Φ10钢筋,间距为800mm。定位钢筋固定好后,即可安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