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入脑部部刺激技术.ppt

非侵入脑部部刺激技术.ppt

ID:50381368

大小:1.11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3-12

非侵入脑部部刺激技术.ppt_第1页
非侵入脑部部刺激技术.ppt_第2页
非侵入脑部部刺激技术.ppt_第3页
非侵入脑部部刺激技术.ppt_第4页
非侵入脑部部刺激技术.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侵入脑部部刺激技术.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十八章非侵入性脑部刺激技术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第三节: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掌握经颅磁刺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物理特性及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治疗原理及作用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解剖定位掌握:熟悉:了解: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利用磁场或电场作用于大脑的特定部位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通过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加速诱导神经可塑性二、定位1.解剖部位定位2.光学跟踪MRI导航定位3.机器人导航定位第一节概述利用脑电图10-20电极分布系统或头颅标识1.解剖部位定位第一节概述2.光学跟踪MRI导航定位3D成像系

2、统检查MRI较精确的个体化定位操作麻烦、价格昂贵3.机器人导航定位预先设置刺激点自动定位、跟踪、监视并调节线圈的最佳位置价格昂贵第一节概述三、安全性低频TMS对正常人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影响局部短暂的刺痛感、瘙痒等症状副作用诱发癫痫,与刺激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有关遵循一定的刺激参数tDCS的电流密度低,安全性高tDCS作用于活动状态的神经元tDCS副作用刺痛感、发痒,少数有头晕、头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一、概述1.定义2.物理特性3.参数及意义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1.定义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应电流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影响脑内代谢和

3、神经电活动具有无痛、无损伤、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2.物理特性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适宜的电场,刺激大脑皮层低频(慢速,≤1Hz)rTMS使皮层的兴奋性降低高频(快速,>1Hz)rTMS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加微小电流通过头皮和颅骨,基本无不适感无创地透过皮肤和颅骨,实现颅脑深部刺激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3.参数及意义刺激频率高频经颅磁刺激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代谢低频经颅磁刺激可以抑制神经细胞的代谢刺激强度机器输出强度和刺激强度线圈尺寸(直径)越小,刺激强度越高治疗强度参考运动阈值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3.参数及意义刺激部位基于大脑皮层体表定位法辅助定位刺激系统

4、,如导航刺激系统,结合MRI或CT图像根据具体病情及治疗目的制定详细的治疗参数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二、治疗作用及原理1.生理作用2.生化作用3.治疗作用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1.生理作用利用TMS刺激皮层部位可以产生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运动皮层兴奋性,通过测量TMS的运动阈值和MEP静止期等参数,衡量运动皮层的兴奋程度改变大脑局部皮层的兴奋度,调节神经突触的功能,进而影响神经网络重建关闭特定皮层区的活动,实现大脑局部功能的虚拟性毁损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2.生化作用影响神经递质和受体对早期即刻基因表达的影响对脑血流、代谢、内分泌的影响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3.治疗作用运动功能

5、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其他方面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三、治疗技术1.设备2.治疗方法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1.设备磁刺激器储能电容电源固态开关线圈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磁刺激器的电路结构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单脉冲刺激每次发出一个刺激脉冲,检测运动诱发电位双脉冲刺激连续发射两个脉冲或者一个脉冲对,皮层兴奋性的研究重复性脉冲刺激rTMS-低频rTMS、高频rTMSTBS-iTBS、cTBS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刺激线圈单线圈双线圈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常用线圈的尺寸小线圈-50mm中线圈-70mm高能线圈-90mm双线圈-70mm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特殊线圈风冷线圈伪线圈双锥形线

6、圈超小线圈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2.治疗方法开机,将刺激强度旋钮旋至最小,把线圈与磁刺激器相连在测试或治疗选择项目下,选择其中治疗的磁刺激项检查危险物品取坐姿,背对仪器,线圈放在预先确定的头部治疗部位选定刺激频率按下“激发”按钮磁刺激器在不使用时应及时关机开机时不要离开人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四、临床应用1.电生理检查2.适应证3.禁忌证4.注意事项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1.电生理检查运动诱发电位刺激运动皮层、脊髓神经根或周围神经而在靶肌肉记录到的肌肉运动复合电位,检查运动神经通路的完整性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在脊髓旁神经根处刺激可以引出靶肌肉动作,产生MEP,与头部刺激时产生M

7、EP的潜伏期之差即CMCT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运动阈值靶肌肉记录到大于50uV运动诱发电位时的最小头部磁刺激强度,反应中枢运动神经兴奋性静息运动阈值:在连续10次刺激中至少有5次引出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50uV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动作运动阈值:肌肉在10%-20%最大肌肉收缩时产生100-200uV运动诱发电位的磁刺激强度用于评价皮质脊髓束的兴奋性第二节经颅磁刺激技术2.适应证神经系统病症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症、认知功能障碍、单侧空间忽略、脊髓小脑退行性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精神病症抑郁症及情绪障碍、强制性障碍、精神分裂症镇痛中枢性疼痛、神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