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ppt课件 (2).ppt

古诗两首ppt课件 (2).ppt

ID:50462969

大小:2.02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3-13

古诗两首ppt课件 (2).ppt_第1页
古诗两首ppt课件 (2).ppt_第2页
古诗两首ppt课件 (2).ppt_第3页
古诗两首ppt课件 (2).ppt_第4页
古诗两首ppt课件 (2).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ppt课件 (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5课古诗两首1缘、徘、徊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壁、鉴、渠字词积累2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成“三苏”。作者简介5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2、。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相关知识6庐山瀑布7三叠泉8石门涧9仙人洞10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像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课文解读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置身在此山之中。131、为什么诗人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呢?2、你从诗句“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到了什么?3、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14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真实的山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望、近看、高俯、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行。15如果你只看了庐山的一角、一面、一个方向,那你就不能认识庐山的整体形象。认识庐山是这样,那么认识一个事物、一个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16启示:要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

4、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17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18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9(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借助工具书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说说

5、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我会自学:20半亩方塘一开,天光云影共。鉴徘徊鉴:镜子开:打开徘徊:这里是来回移动的意思。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21水平如镜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清澈明净源源不断云影浮动22问哪得清?有源头活水来。渠:指方塘哪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般像这样为:因为渠如许为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23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6、有/源头/活水来。镜子来回闪动方塘这样清澈24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25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26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比喻书本。池塘里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比喻读书的感受。27诗人用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我会思考:

7、人的心智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知识、智慧、学问28“源头”比喻,“活水”比喻。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思考: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新的知识书本29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蕴含道理借景喻理30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1我国古

8、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拓展延伸:32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这正是(),()。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拓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