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doc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doc

ID:50474258

大小:4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9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doc_第1页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doc_第2页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doc_第3页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doc_第4页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摘要:主要介绍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影响因素;促进药物吸收的促进剂及促进药物吸收的物理学方法,主要有离子导入法、电致孔法、超声波法、微针法、无针注射法、激光法和红外法、加热法。关键词: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法、电致孔法、超声波法、微针透皮给药系统、无针注射法。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s,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s,简称TDDS,TTS)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广义的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软膏剂、

2、硬膏剂、贴剂、涂剂和气雾剂等。该类制剂为一些长期性疾病、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透皮给药制剂与常用普通剂型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①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④患者可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⑤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药物渗透进皮肤的途径有毛孔及附属皮脂腺、汗孔、连续的角质层。自1974年美国上市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晕剂东莨菪碱后,国内外学者对TTS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影响因素,透皮吸收促进剂,促

3、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等。1.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皮肤因素,剂型因素和药物的性质等。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角质层形成了透皮给药的限速屏障,大部分体表的角质层有l5~25层扁平角质细胞,总厚度约为10gm。虽然有大分子通过被动扩散而透过角质层的报道,但一般认为经透皮给药的理想药物分子量应<400Da。另外,一个可行的透皮给药药物的剂量应<20mg/d。因此,皮肤阻碍药物进入体内,大多数药物,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药物,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成为研究开发TTS的最大障碍。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慢。许

4、景峰【2】等测定了31种理化性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别的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透过体外透皮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用来预测药物透皮吸收的难易。药物的分子量与药物的透皮速率之间呈一“Z”形图,可分为三段:分子量100~250、255~300、300~400,在每一段内总趋势是分子量增大,透皮速率增加;但分子量再继续增大,则透皮速率显著下降。对固体药物而言,药物的熔点与药物的透皮速率呈负相关。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皮肤的角质层是脂溶性组织,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前者,而难进入后者;水溶性大的药物恰恰相反,因此药物的

5、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有人认为油/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最好,有人认为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约为1000时有最大透皮吸收速率,这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2.透皮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促使药物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药物通过皮肤时所受的阻力,从而促进药物穿过角质层,进行表皮扩散的物质。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特点是【3】:①对皮肤和机体无药理作用,应用后立即起效,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②不引起体内物质通过皮肤的丢失;③不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④无色、无臭、无毒,无刺激及无过敏反应。目前,较为常用的促透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6、2.1吸水保湿类 如角质保湿剂尿素、吡咯酮类衍生物。其作用机理是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水化作用增加细胞间双层膜的流动或无序性,因此能增加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的渗透。2.2有机溶剂类 如乙醇、丙二醇(PG)、二甲基亚砜、酯类等。有机溶剂促进剂的促进机理各异,而且分别对某些药物具有促进作用。醇类促进剂能增强药物经磷脂途径的渗透,因其一方面可作为药物的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性,另一方面能够萃取部分磷脂。丙二醇对亲脂性药物的促透作用较好。2.3 有机酸、脂肪醇类 如油酸、亚油酸、月桂醇等。主要通过增加细胞间磷脂的流动性来实现促透作用。刘辉等【4】研究了几种不同的促渗剂对奥沙普

7、秦经皮渗透作用的影响。其结果显示油酸的促进作用最强,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混合的促进剂的促渗效果均比单一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4 表面活性剂 如吐温、聚氧乙烯烷基酚、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胺、十二烷基磺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具有维持药物释放和促进渗透的作用,通常的作用是增加药物的溶解性及赋予胶黏剂水可洗去性,使用后能够保持皮肤的清洁。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的促透作用好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但对皮肤刺激性和损伤较大,不易被人接受。2.5 香精油及萜烯类 如薄荷醇、樟脑、柠檬烯、桉树脑等。萜类的促透作用主要来源于对角质层细胞间的磷脂排列的扰乱,但所造成的磷脂排列的扰乱是可恢复

8、性的。由于具有低的系统毒性、高促透性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