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养生—湿热.ppt

中医体质养生—湿热.ppt

ID:50554238

大小:2.15 MB

页数:35页

时间:2020-03-10

中医体质养生—湿热.ppt_第1页
中医体质养生—湿热.ppt_第2页
中医体质养生—湿热.ppt_第3页
中医体质养生—湿热.ppt_第4页
中医体质养生—湿热.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体质养生—湿热.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医体质养生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终年.《庄子》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戴红芳什么是体质?源于父母体质易感性治疗反应预后转归治未病环境影响关爱体质调整体质有人怕冷?个体差异有人怕热?有人容易上火?……体质的特点体质决定我们的健康,也可以决定我们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得病之后的反应、治疗效果和预后转归。如湿热质的人容易患消化道肿瘤,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湿热的话,治疗效果可能不满意,即使治疗后肿瘤也很容易复发或转移。所以体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体质与先天遗传有关系,那是不是我们的体质就不能改变了呢?错!虽然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

2、动态的可变性、可调性。因此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体质,并能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来调整体质,使我们达到健康状态的“平和质”,那么我们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了!怎样辨体质?医生1、望——看形体:胖则多实(痰湿),瘦则多虚。看神气:静多偏虚,喋喋不休多内热看面色:暗多瘀血,白则多虚看舌象:红则多热,苔厚则湿看眼睛:无神则虚,浑浊多湿2闻——听声音:语音低微,多中气不足。闻味道:异味较大,非热即温。3问——问二便:尿黄多热,便溏脾虚。问寒热:阳虚外寒,阴虚内热。问汗液:自汗多气虚,盗汗多阴虚。问经带:痛经多瘀,带黄湿热。4切——虚脉多虚,滑脉多湿,涩脉多瘀。自己——1、填

3、表(根据自己近一年的情况)(1)您面部或鼻部有油腻感或油亮发光吗?(2)您脸上容易生座疮或皮肤容易生疮疖吗?(3)您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吗?(4)您大便粘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吗?(5)您小便时尿道有发热感、尿色浓(深)吗?(6)您白带颜色发黄吗?(限女性回答)(7)您感觉阴囊潮湿多汗吗?(限男性回答)2、尽量详细、准确的回答医生问题,比如饮食、二便等情况。体质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先天禀赋决定体质基调体质随年龄发生变化男女有别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体质疾病和药物影响体质饮食、情绪影响体质生活起居习惯影响体质因此,体质调养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由此可见体

4、质对我们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因此养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体现个体差异,绝不能所有的人都按照相同的方法养生保健。只有了解自身的体质,才可以和自己的身体对话,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生命体验,才能走过健康幸福的一生。湿热体质养生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讲,湿热停留在哪个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麻烦:如果湿热停留在关节筋脉就会出现局部肿痛;若是在脾胃就会腹胀、恶心,不喜欢吃饭;如果要是在肝胆就会出现肝区胀痛或者是皮肤发黄;如果要是在肠就会出现腹痛拉稀。总之长期湿热蕴结在体内会导致肝、胆、脾、胃、膀胱、关节、皮肤等都出现问题,甚至导致多种疾病。湿热的特征表现

5、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气躁。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造成湿热的原因?1、嗜烟嗜酒:烟、酒为辛热之物,易于生热助湿,长期烟、酒必助阳热、生痰湿,酿成湿热。2、饮食:平素饮食肥甘厚腻,同样容易内生湿热。3、情志忧闷:情志不舒,容易损伤肝、脾,长期如此亦可内生湿热

6、。4、滋补不当:很多人并不清楚自身体质,盲目的食用一些滋补药,如阿胶、人参、鹿茸等,以致湿热内生。5、本身疾病影响:消化道慢性炎症、妇科慢性炎症等疾病也容易使体质湿热。湿热体质易患的疾病1、心脑血管:冠心病、风心病2、周围血管:脉管炎、坏疽3、呼吸系统:咽炎、喉痈、肺炎4、内分泌系统:高血压、痛风、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5、消化系统:胆囊炎、胆结石、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痛、便秘(排便粘滞不爽)、肠炎、肿瘤等6、生殖泌尿系统:膀胱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男:前列腺炎、下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女:月经失调、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白带多色黄味腥臭7、皮肤

7、: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痤疮、癣症、脱发8、五官:口腔溃疡、口苦口臭、鼻窦炎、眼结膜炎、中耳炎湿热体质的养生方法一、饮食调养宜:日常宜适当多吃一些清淡、去湿的食物:薏苡仁、冬瓜、绿豆、白扁豆、苦瓜、丝瓜、黄瓜、西瓜、芹菜、莴笋、芥菜、鲜藕、豆角、绿芽菜、赤小豆、豆腐、白萝卜、田螺、鲫鱼、鸭肉、海带、泥鳅、猕猴桃、大麦、蚕豆、茯苓、土茯苓、绿茶。这些食物清热祛湿或健脾渗湿,改善体质。忌:1、不能暴饮暴食,尤其不能多饮高糖、高热量、滋腻的食物,如雪蛤、阿胶、鹿茸、人参等。日常烹饪应忌烤、炸、煎等方式。2、少食性热生湿、肥甘厚腻的食物。如烟酒、菠萝、

8、柑橘、芒果、柿子、石榴、羊肉、狗肉等。药膳:选择具有清热祛湿的中药煲汤调理,如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