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学弈ppt课件.ppt

文言文两则学弈ppt课件.ppt

ID:50603559

大小:890.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3-14

文言文两则学弈ppt课件.ppt_第1页
文言文两则学弈ppt课件.ppt_第2页
文言文两则学弈ppt课件.ppt_第3页
文言文两则学弈ppt课件.ppt_第4页
文言文两则学弈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两则学弈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两则学弈yì1学弈弈:下棋学弈:学习下棋2文学常识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3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3文学常识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4本课的文学题材是文言文。那么,什么是文言文呢?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语句简洁,语句意思非常丰富;有些词语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发生了变化。5读准字音。弈诲惟鸿鹄缴弗矣与yìhuìweíhúzhu

2、ófúyǐyú6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7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8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释:弈秋,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弈秋,人名全国的善于、擅长9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3、惟弈秋之为听;这里的“其”“之”是什么意思?解释: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让教导其中只弈秋的教导10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里的两个“之”各是什么意思?解释: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过,想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弈秋的教导天鹅引,拉带有丝绳的箭天鹅1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里的两个“之”是什么意思?解释: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他,指前一个人不如了他,指前一个人1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里的“其”是什么意思?解释:是他没前一个人聪明吗?回答:不是的。他的,指后一个人说

4、不是这样13根据以上解释,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14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学习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要弈秋讲的他都专心听着;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但心里却一直以为将会有天鹅飞来,想着拉弓用系着绳子的箭去射它。的教导,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人一起学习,但成绩却不如他。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不是这样的。151.这篇文章中谁是老师?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3.学的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16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学习,第一个人学得好,第二个人为什么学不好呢?前一个人专心致至地学习,后一个人却是一心二用地学习,这样的结果是不一样

5、的。17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写(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18巧学“之”字一.“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19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

6、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20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21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7、。”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22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