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ppt课件.ppt

咬文嚼字ppt课件.ppt

ID:50671345

大小:1.79 MB

页数:34页

时间:2020-03-14

咬文嚼字ppt课件.ppt_第1页
咬文嚼字ppt课件.ppt_第2页
咬文嚼字ppt课件.ppt_第3页
咬文嚼字ppt课件.ppt_第4页
咬文嚼字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1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

2、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2咬文嚼字——朱光潜3解析标题:例1、学习理论重在领会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例2、有的人在谈话时总喜欢咬文嚼字。例3、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没有用处。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卖弄才学。强词夺理或狡辩。45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6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

3、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文体介绍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7倒涎茗烟锱铢必较没镞剥啄岑寂清沁蕴藉俗滥灞桥付梓王嫱尺牍下乘(chéng)qiángdúxiánmíngzīzhūzúbōcénqìnyùnlànbàzĭ识记生词8字词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镞:箭头。岑寂:寂静。尺牍:书信。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杀青:古时

4、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指写定著作。91、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2、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10提炼作者观点,找出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11无论阅读或写作,

5、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中心论点1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主要用三个例子,从不同角度来论述。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惟陈言之务去”。两个例子,一正一反。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13分析思路:从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1-5)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6-7)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8)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贾岛推敲(意境

6、改变)善用联想意反对“套板”效应14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5)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只是单纯地叙述,而“这”是坚决的判断。这两句都是判断句,但后句比前句感情更强烈,语气更坚决。“你是什么”是叙述语,有时或许还有“不是”的意味。“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并且常常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15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有”是存现动词,所以这是存现句,“你这……”是判断句,句式完全不同

7、,“你有……”不含特定的感情的意味,但“你这……”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总结: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6提问:文中作者说咬文嚼字通常是坏习惯,那为什么还要“咬文嚼字”?答案:在文学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17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实例分析:幻觉、错觉准、狠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无惊讶之意只表结果非也18提问

8、:为什么作者认为原文更好?答案:原文“凡多三石字”,却各有各的作用。“见草中石,以为虎”有把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