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 工程设计

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 工程设计

ID:506869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21

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 工程设计_第1页
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 工程设计_第2页
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 工程设计_第3页
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 工程设计_第4页
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 工程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 工程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工程设计摘要:本文以道真县双坝水库为背景,分析了岩溶地区岩溶分布,结合钻探、物探及连通试验等手段,论述了岩溶地区岩溶的发育规律,本文只要是通过岩溶发育强度受岩性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岩溶发育部位及延伸方向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岩溶发育受地下水排泄基准面控制、岩溶发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等,对岩溶区岩溶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这对岩溶地区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方法  1、引言  双坝水库位于道真县洛龙镇的大塘村境内。水库坝址距距洛龙集镇10km,距道真县城64km,距遵义市区264km。水库坝址右岸现有乡村公路通

2、过,经拓宽改造后可满足工程施工运输要求,工程施工对外交通条件一般。  2、地形地貌  双坝水库位于道真县洛龙镇大塘村境内洛龙河支流金保沟下游河段内,金保沟总体流向呈S58°E,河床高程1120~1220m,河床宽2~5m,河水深0.1m~1m,平均比降约30‰,河谷形态多为对称“V”型河谷,河流阶地弱发育,仅在库盆内王家�河床两岸及库尾罗家坝发育有Ⅰ岩溶区水库建设岩溶发育规律分析-工程设计摘要:本文以道真县双坝水库为背景,分析了岩溶地区岩溶分布,结合钻探、物探及连通试验等手段,论述了岩溶地区岩溶的发育规律,本文只要是通过岩溶发育强度受岩性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岩溶发育

3、部位及延伸方向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岩溶发育受地下水排泄基准面控制、岩溶发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等,对岩溶区岩溶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这对岩溶地区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方法  1、引言  双坝水库位于道真县洛龙镇的大塘村境内。水库坝址距距洛龙集镇10km,距道真县城64km,距遵义市区264km。水库坝址右岸现有乡村公路通过,经拓宽改造后可满足工程施工运输要求,工程施工对外交通条件一般。  2、地形地貌  双坝水库位于道真县洛龙镇大塘村境内洛龙河支流金保沟下游河段内,金保沟总体流向呈S58°E,河床高程1120~1220m,河床宽2~5m

4、,河水深0.1m~1m,平均比降约30‰,河谷形态多为对称“V”型河谷,河流阶地弱发育,仅在库盆内王家�河床两岸及库尾罗家坝发育有Ⅰ级阶地,阶地高出河床1~2m。  3、地层岩性  库区出露地层有三迭系飞仙关组(T1f)至奥陶系桐梓组(O1t)及第四系(Q),影响库区成库条件的主要为P1q+m、分布于库首及水库下游侧一带。  4、水文地质条件  水库区内河谷深切,库岸山体雄厚,地表分水岭宽厚,库区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及其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了地下水的分布,决定了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的差异。区内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相间分布,其中库盆内主要为碎屑岩类地层,库首及下游侧均为碳酸盐岩类分

5、布,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洛龙河为本区地下水的最低排泄基准面。  (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的划分  库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间分布,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碳酸盐类溶洞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仅在河谷及缓坡零星分布。根据本区岩性、构造、地貌等特征以及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对库首出露地层岩溶发育情况和含水类型等综合划分如下含水岩组:  强岩溶含水岩组:出露地层为P1q+m、O1t+h,岩性以灰岩为主,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类溶洞裂隙水,岩溶形态以大型溶洞为主,一般泉水流量10~50L/s。地下暗河一般流量大于50L/s,枯季地下径流模数3.02~3.3L/s.km

6、2。  中等岩溶含水岩组:出露地层为P2c,岩性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页岩,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类溶洞裂隙水,岩溶形态为规模不大且浅的溶洞,一般泉水流量1~10L/s,枯季地下径流模数1.97L/s.km2。  弱岩溶含水岩组:出露地层为T1f、O2+3、O1m,岩性主要为页岩、泥灰岩、灰岩、砂页岩、白云质灰岩,地下水类型为碎屑岩夹碳酸岩裂隙溶洞水,岩溶作用较弱,一般泉水流量0.1~1L/s,地下径流模数1.63L/s.km2,为较弱含水岩组。  弱含水岩组(相对隔水层):主要为S2h、S1x、S1l等地层,岩性为砂岩、泥页岩等,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一般泉水流

7、量小于0.1L/s,地下径流模数0.621~1.52L/s.km2,为弱至极弱含水岩组。  库区主要出露强岩溶含水岩组、弱含水岩组。  第四系(Q)零星分布,多为孔隙水。  5、根据对库区岩溶调查情况,可得岩溶发育有如下特点及规律:  a)岩溶发育强度受岩性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区内可溶性高的P1q+m层位为以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岩溶极发育,库区大部分岩溶洞穴和较大规模的溶洞、暗河和岩溶洼地均分布于该层中,如在左岸风洞发育的LD1、LD2、LD3、LD4等岩溶洼地,牛角寨发育的K24、K25等溶洞以及暗河系统,据调查及连通实验显示,在P1q+m内主要发育两个岩溶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