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提倡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doc

新课程提倡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doc

ID:50696570

大小:21.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13

新课程提倡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提倡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提倡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有两种描述类型: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维度,也可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能使用E-Mail发送信息”、“能用图形表示表格数据”等;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维度,也可用于“过程与方法”维度,如“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验信息的丰富性和普遍性”、“能尝试各种应用软件提供的助手,体验智能代理技术的神奇功能”等等。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的陈述需要四个基本要素(俗称ABCD描述法):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1]。如“在小组交流中(条件),学生(主体)能表达(行为动词)自己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  所谓“行为主体”,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

3、进步,或者学习过程有没有得到贯彻,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要避免采用如下的描述方式“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而一般采用“能……”的描述方式。  所谓“行为动词”,指行为主体的操作行为,要求应尽可能可理解、可评估,有明确指向,尽量避免采用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态度”、“了解”、“掌握”等,这些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不便操作,反而易流于形式。  所谓“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或过程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

4、然要参照的依据  所谓“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为了陈述简便,通常省略行为主体和行为条件。  在描述教学目标时还应避免另一种倾向,即描述过于长远的目标。例如,我们不能说“能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而应更现实地将其陈述为“能举例说出养成良好计算机使用习惯的重要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