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ID:50722813

大小:890.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3-14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_第1页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_第2页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_第3页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_第4页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5-2016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共12分)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者王鼎钧相关介绍人物简介: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临沂市人,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作品风格多样、题①(材才)广泛。他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在台湾总发行量达60万册。授奖辞:年过九铁的王鼎钧先生,仍旧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他的作品蕴含着大气魄、大气

2、象,以阅历观史,凭信仰悟道,自心境观想万物,从思辨描②(摹模)人生。在散文创作中,他尝试多变的风格,融汇中西文化,生发出独树一帜的韵味与思想。他的《书滋味》,已超越简单的书评杂感,以书起兴,尽收万物,意境沉实厚重,堪称大家。获奖感言:当年我学写散文,立在我们面前的两位大师,就是朱自清先生和徐志摩先生。在我们文学青年心目中,散文有朱徐,犹如诗家有李杜,大家各有因缘,择一而从,我是在朱先生这一边排队的。朱先生曾拈出“勤勤恳恳”四个字,对我立身立业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想到六十年后,我能得到以朱自清先生之名创设的散文奖,大师文脉绵长

3、,后学受惠无穷。海外③(缥漂)泊的人得到父母之邦的肯定,非常安慰、荣幸,感谢主办单位和各位担任评审的方家。(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崛起的脊梁(jí)蕴含(wēn)独树一帜(chì)B.崛起的脊梁(jǐ)蕴含(yùn)独树一帜(zhì)C.崛起的脊梁(jí)蕴含(wēn)独树一帜(zhì)D.崛起的脊梁(jǐ)蕴含(yùn)独树一帜(chì)(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③处填入汉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材②模③漂B.①才②模③缥C.①材②摹③漂第30页(共30页)D.①才②摹③缥(3)根据文意,文

4、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九秩:九次考验大家:长辈受惠:受到照顾B.九秩:九次考验大家:大作家受惠:得到好处C.九秩:九十岁大家:长辈受惠:受到照顾D.九秩:九十岁大家:大作家受惠:得到好处(4)“获奖感言”中的画线词语“李杜”指的是  A.李白杜甫B.李商隐杜牧C.李白杜牧D.李商隐杜甫。 2.(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通

5、过描写在百草园中捉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以及在书屋描绣像等趣事,反映了作者贪玩、厌学的心理.C.《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D.《口技》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文中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3.(2分)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正月十五

6、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因为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B.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此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C.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端阳节”.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吃粽子等节日活动.第30页(共30页)D.“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来演变为纪念祖先的节日.此节日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等活动. 二.语文积累(共5分)4.(5分)默写很多诗词歌赋,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特点,“声音”可以使诗词的意境更

7、加丰富。如:“独坐幽篁里,  ”(《竹里馆》)中的琴声,衬托出了月夜竹林的幽静;“黄梅时节家家雨,  ”(《约客》)中的蛙声,烘托出了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中的笛声,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苍苍竹林寺,  ”(《送灵澈上人》)中的钟声,触动了诗人的归意;“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中的打更声,渲染了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种种声音,平添了诗词的画面感,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三.语言运用(共4分)5.(4分)根据下面示例的“大回文诗”,将备选材料中的四句诗还原成一首“大

8、回文诗”。示例: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材料:赏花归去马如飞醒时已暮赏花归酒力微醒时已暮去马如飞酒力微。 四.名著阅读(共7分)6.(3分)“蟋蟀惊慌失措,连蹦带跳拼命逃窜。飞蝗泥蜂朝它猛扑过去,彼此打成一团,尘土飞扬,两个决斗者轮番占着上风,一时胜负难分。最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