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园林 》教学实践报告.doc

《 苏州园林 》教学实践报告.doc

ID:50749623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8

《 苏州园林 》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1页
《 苏州园林 》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2页
《 苏州园林 》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3页
《 苏州园林 》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 苏州园林 》教学实践报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州园林》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苏州园林摄影集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典范之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整个初中语文课本中学习说明文的重点篇目。

2、本课在掌握本文字词的基础上,整体阅读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无限情趣。通过质疑问难、研读课文,明确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进一步体会出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通过背诵检查,提高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将课文与自然、社会、人生联系了起来,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更高、更大、范围更广的层次上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获得人文启迪,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且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文本,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语言风格,进一步让学生感悟这篇说明文的结

3、构美、语言美、图画美。2.合作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只是学习过程的导引者。本课基于这种出发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者只是起到一个点拨,穿针引线的作用。3.媒体辅助媒体的运用,是为学生很好的进行学习创设一种氛围。图片、音乐,既是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也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更是在美的熏陶中,学会欣赏园林美,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一、实践过程【教学目标】1.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2.整体把握说明文的结构,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体验真挚情感和传统美德【教学重点】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领略中国园

4、林的建筑美【教学难点】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教学方法】品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一、预习导学1.布置预习(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2)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3)说明文文体知识积累。(4)了解、介绍有关镇江十景中一景的知识和父母交流。(5)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2.导学(1)诵读课文,完成字音互填和词语解释。(2)播放《叶圣陶与苏州园林》的数字故事。二、整体感知课文想把什么说明白?每一小节想把什么说明白?(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找出中心句:地位:标本(1段)共同特征:图画美(2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讲究假山池

5、沼的配合(4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三、合作探究课文怎么说明白的?(每段选取一句,画出来,圈出关键词,品一品,说一说)1.圈点勾画2.交流发言3.学生互评4.教师点评①用词准确。②对比、比喻、排比③描写形象四、深入研读课文为什么能够说明白?抓特征找顺序明方法品语言五、拓展延伸学会说明白。向与会老师们介绍镇江十景的一景(镇江十景,西津寻渡(西津渡历史街区)、北水柳浪(金山湖景区)、摩崖夕照(焦山碑林)、蓉楼晓荷(芙蓉楼)、慈寿塔影(慈寿塔)、泠泉

6、喜雨(天下第一泉)、萧寺听鹂(招隐寺)、长虹卧波(大桥公园)、江左文宗(文宗阁)、寒汀芦荻(滨江湿地)(要求:抓住特征,说明白。)二、收获与体会这堂课生成的效果远比预设的好。学生自主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质疑能力。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7、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表达能力。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

8、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