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花木兰.doc

教材分析花木兰.doc

ID:50754667

大小:2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08

教材分析花木兰.doc_第1页
教材分析花木兰.doc_第2页
教材分析花木兰.doc_第3页
教材分析花木兰.doc_第4页
教材分析花木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花木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案例:《木兰诗》花木兰怎么样,学生会说是个英雄。这花木兰什么地方“英雄”啊?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我问他们,这首诗里面,写打仗一共几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是不是打仗呢?不像,写的是行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不是打仗呢?还是行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不是打仗呢?还是不太像,是宿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可以说是打仗了。但是,第一,从诗行来说,何其少也。只有两行,严格来说,只有一行。因为“壮士十年归”这一行,写的

2、不是打仗,而是凯旋。而且就是“将军百战死”这一行,也不是正面描写战争的,而是概括性很强的叙述——打了十年,上百回战斗,将军都牺牲了。关于“打仗”9,就写了这么一句。区区一行,可以说是敷衍性的笔墨,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作者想不想写她浴血奋战?她在战争中的英勇是全诗的重点还是“轻点”?轻轻一笔带过,就“归来见天子”了。战争真是太轻松了。这样写战争,作者是不是在追求一种惜墨如金的风格?好像不是。文本不像敷衍了事随便写写的,该着重强调的地方,作者不惜浓墨重彩。比如,光写这个女孩子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写了十二行呢。

3、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然后写备马(从这里可以感到当时农民的负担是如何重,参军还要自己花钱去买马),写了多少行呢?四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接着写行军之中,对爹娘的思念,又是八行:  9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  这八行,是对称的,意思是相同的,冒着重复的风险,本来四行就够了,却写得那么铺张。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后四行和前四行相比,只改动了几个字,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新信息。凯旋归来以后家庭的欢乐,就是六行,写花木兰换衣服化妆,又是六行。一共十二行: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对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9  如果作者的意图是要突出木兰作为战斗英雄的高大形象,这可真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问题的要害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花木兰参加

5、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不是本文立意的重点。那么立意的重点在哪里?许多把精力放在多媒体上的教师忘记了,这个经典文本最起码的特点是: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如果仅仅限于家庭,她不过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铁姑娘,撑持家业的顶梁柱而已。但是,木兰主动承担的重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她作为女性承担起了本该由男性承担的重担。这个重担,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投入战争,不仅是为家而战,而且更光彩的是,她

6、是为国而战。但是,为国而战,立了大功(“策勋十二转”),作出了卓绝的奉献,她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炫耀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除了一匹快马以外,她别无他求,回到故乡,去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了。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9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更为深刻的是,她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这个“英雄”的内涵不

7、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她唯一感到得意的,就是成功地掩盖了女性性别: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惊忙”两字,显示了女性细腻的心理上的优越。第二,本文在写作上,表现了某种矛盾的倾向。一方面,该简略的地方可以说是惜墨如金,连花木兰怎样打仗都不着一字。百战之苦、十年之艰,一笔带过,该铺张的时候,又可谓不惜工本,极尽渲染之能事。这种渲染不是常见的比喻形容,而是一种特殊的铺张: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乎没有一个读者发

8、出疑问:马有这样买法的吗?这不是有点瞎折腾?还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吗?开了东边的门却坐到西边的床上去。更有甚者:9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为什么要花上四句?但是,读者的确并没有感到拖沓,原因是,这里有一种动人的情调。这是一种平行的铺张,文人作品往往是回避这种平面式的铺开的,文人的渲染更强调句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