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doc

教案2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doc

ID:50790025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4

教案2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doc_第1页
教案2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doc_第2页
教案2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doc_第3页
教案2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案2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案2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二)——弘文学校教学内容:P46,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三者之间的关系。2、能灵活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3、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同时,利用树状算图这一辅助分析问题的工具。使学生熟悉树状算图,并能借助树状算图分析解决问题。教学重点:1、工作效率的含义2、使学生熟悉树状算图,并能借助树状算图分析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熟悉树状算图,并能借助树状算图分析解决问题。教学关键:能借助树状算图分析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2、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根据题意,填写树状算图,并列式计算:(1)小胖每分钟能打字40个,半小时能打字多少个?(2)小亚每分钟能打字50个,打2000个字需要几分钟?(学生按要求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完整树状算图)2、创设情景,初步感知玩具厂要举行制作能手比赛,每个车间打算选出两位选手参加比赛,你会怎么挑选?(媒体展示)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1、观察、讨论(出示例题例2)从题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问题,说说你的理解。反馈:(1)先求王阿姨一天做多少个。290个?5天290558÷5658114+(2)再求王阿姨和张阿姨1天工作多少个

3、。张阿姨5658王阿姨?2、学生尝试画树状图,理清数量关系3、交流、比较(在学生进行交流时,展示教材第46页上的线段图和树状算图,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借助树状算图分析问题及列综合算式的好处。)2905÷5658110+借助线段图或树状算图说出每一步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小结这些形状像“树”的图,叫做树状算图。树状算图能帮助我们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和步骤。三、内化新知、拓展延伸1、基本练习(1)双层火车每小时可行148千米,庞巴迪火车2小时可行332千米,庞巴迪火车每小时比双层火车多行多少千米?(2)小羊的体重是30千克

4、,小猪的体重是小羊的2倍,小牛比小猪重了25千克,小牛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要求:①根据关系式画出树状算图②列式解答2、综合训练(1)红星粮食加工厂6小时能磨出面粉5700千克,16小时能磨出面粉多少千克?(2)一个车间,原来15天生产台灯6150只,经过技术改造后,现在每天比原来多生产108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只?3、拓展延伸将题目补充完整,画出树状算图,再列式解答(1)小丁丁每小时能走4500米,,一共走了多少米?(2)一台织布机,,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四、体验收获,评价发展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本领?(揭示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五、板书设计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  ÷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2905÷5658110+树状算图:综合:5658114+290558÷教学设计说明: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初步感知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工程问题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引入树状算图式,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式,并视觉化地展示思维的过程。从教材的整体编排可以看出

6、树状算图在本册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树状算图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促进。为多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带来两个重要益处:1、以利用树状图式帮助自己分析、综合数量关系,并通过树状图式可以容易地列出综合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以发展为本的观点来看,学生具有了用树状图式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后,将来就能容易地将自己的算法思维、综合算法流程与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语言平滑地接轨,为进一步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做好基础准备。所以,树状算图式是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一个几乎没有什么难度、效果又好的切入口。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7、教学。(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出现场景:“玩具厂要举行制作能手比赛,每个车间打算选出两位选手参加比赛,你会怎么挑选?”同学们当然会选做得快的选手。”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观察出示的例题,从题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而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量、工作时间都不相同,怎么能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

8、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三)内化新知、拓展延伸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即,练习内容不同或要求不同,让学生自由选择,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