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双面打).doc

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双面打).doc

ID:50920945

大小:38.4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6

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双面打).doc_第1页
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双面打).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双面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v反刍动物的病毒性传染病一、牛流行热1、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病原:牛流行热病毒又名牛暂时热病毒,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2、病毒存在于病牛血液中,病牛退热后2周内血液中仍有病毒。3、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以青壮年牛3—5岁牛多发,犊牛和9岁以上牛少发。4、本病呈周期性流行,流行周期为6—8年或3—5年。5、本病对乳牛的产乳量有明显的影响,且部分牛常因瘫痪而被淘汰。6、其临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躯僵硬、跛行,一般呈良性经过,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1、病原:牛病毒

2、性腹泻病毒BVDV,又名黏膜病病毒MDV,黄病毒科瘟病毒属。2、BVDV株中有的能引起培养细胞形成空泡及死亡,有的毒株只能使培养细胞产生较少的可见变化,感染细胞呈现正常状态。根据此特性,将BVDV分为两个生物型,即致细胞病理变化型CP和非致细胞病理变化型NCP。3、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4、发病机理:怀孕母牛子宫内感染NCP型BVDV,而此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识别外来的NCP型BVDV,出生犊牛一旦成活,其临诊症状表现正常,血清学反应呈阴性,而此时犊牛则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成为持续感染者,持久带毒排毒。当持续感染的

3、动物再次感染抗原性相似的CP型BVDV时,就发生致死性的黏膜病。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1、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2、IBRV可在牛肾、睾丸、肾上腺、胸腺细胞上生长,并可产生病理变化,使细胞聚集,出现巨核合胞体。无论体内还是体外被感染细胞用苏木紫—伊红染色后均可见嗜酸性核内包涵体。3、临诊表现为:上呼吸道及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流鼻汁等,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炎、流产、乳房炎等多种病症。4、临诊表现类型:呼吸道型、生殖道感染型、脑膜脑炎型、眼炎型、流产型。四、蓝舌病1、病原

4、:蓝舌病病毒,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一种双股RNA病毒。2、本病以昆虫为传播媒介,主要通过库蠓传递。3、本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其临诊特征为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有溃疡性炎症变化。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死亡、胎儿畸形、羊毛破坏。是OIE划定的A类疫病之一。4、3F症:Fever——体温升高;Face——面部水肿;Foot——蹄叶发生炎症。五、小反刍兽疫:PPR1、OIE划定的A类疫病之一。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牛一般是隐性感染。2、病原:小反刍兽疫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3、临床表现与牛瘟类似,故也称为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

5、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v反刍动物的病毒性传染病一、传染性角膜结膜炎1、又称红眼病。2、病原:多种病原,牛摩勒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某些病毒。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牛摩勒杆菌又名牛嗜血杆菌;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目前一般认为是衣原体(鹦鹉衣原体)。3、幼年动物发病较多,尤其是哺乳和育肥的犊牛、羔羊发病率较高,母羊的临诊症状较严重。4、特征为:患病动物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眼睛流出大量的分泌物,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溃疡,甚至失明。一、羊支原体性肺炎1、又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多种支原体所引起。2、

6、临诊特征: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