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

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

ID:50933484

大小:6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6

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_第1页
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_第2页
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_第3页
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_第4页
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摘要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孔子主张以“仁”为精神核心,以“和”为审美追求,通过音乐的美感教育推动“德”的教育和强化“礼”的规范,注重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等方式推动音乐美育实践活动。在当前,深入探析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对于音乐美育思想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关键词孔子音乐美育启示意义—、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精神核心孔子主张音乐美育要以“仁”为精神核心,在《论语•学而》提出r泛爱众,而亲仁防仁'是儒家

2、思想的核心观点,既指一种道德情感,又指一种博爱精神,具有伦理学的意义。《论语•八俏》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将“仁”的精神视为“礼:“乐”的实现前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周代原有适应血缘制与宗法制的礼乐文化被现世的价值观念冷落,孔子力图重建理想的社会制度,但他认识到仅靠“礼”的外在规定,无法使人完全遵循礼法。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文化精神,以“泛爱众作为“仁”的情感依托,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把“乐”作为陶冶人情、陶冶人性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方式,通过

3、“乐”的活动推行“仁”的精神,使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超越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在音乐美育中,孔子以“仁”的精神为核心,强调音乐要具有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仁”是“乐”的意义所在,通过“美”呈现为音乐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礼”的道德基础,通过“善”呈现为音乐内容的精神意义。《论语•八俏》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孔子赞赏《韶》乐、《武》乐有优美的旋律,都具有美的形式;但在内容上,《韶》乐歌颂舜的德治,禅让转位,选贤举能,以表现仁爱美德为内容符合

4、孔子的社会政治主张,所以《韶》乐“尽善:而《武》乐唱颂周武王伐商的战功之乐,以高扬杀伐征讨为内容,故《武》乐“未尽善:就“善”和“美”比较而言,孔子认为“善”是根本,也是审美的基本价值标准。孔子对《韶》乐、《武》乐的不同评价,强调音乐应以“仁”的精神为核心,追求内容善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对于当前的音乐美育在结合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学习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二)以“和”为审美追求孔子以“和”作为音乐美育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其“中庸”的哲学观,即“中立而不倚”,并与其倡导“仁”的精神是相互融通的。徐复观指出和二是道德

5、,乐是艺术。孔子把艺术的尽美,和道德的尽善(仁),融合在一起,这又如何可能呢?这是因为乐的正常的本质,与仁的本质,本有其自然相通之处。乐的正常的本质,可以用一个'和'字作总括。”在音乐美育中,孔子肯定音乐能够抒发和激动人的情感,但他强调这种情感表现要有理性的自律和调节,从而保持内在情感体验和外在形式表现处于恰到好处的和谐状态,使人获得感性和理性相互融合的审美愉悦,实现性情的陶冶和心性的净化。孔子称赞礼乐作品《关雎》,认为其符合“和”的情感表现尺度,具有情理结合的美育价值。《论语•八俏》记载“子曰咲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6、。”指出《关雎》描述的感情让人感到快乐而不放荡,令人感到忧愁但不悲伤,即无过也无不及之处。孔子提出以“和”为尺度,对当时的音乐进行整理。《论语•子罕》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教授弟子音乐,正是以符合“和”的雅颂为教育对象。二、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助于推进道德教育孔子肯定“乐”具有情感特性,认为音乐由外界事物触动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在《孔子家语•辩乐解》中,孔子提到r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养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

7、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乱之风。”指出“君子之音”的情感表现“温柔居中”:'小人之音”的情感表现“亢丽微末”,从而对个体心性和社会治安产生不同影响。孔子把握住艺术与审美的根本特点,认为音乐对人的教育有别于道德和科学,是直接诉诸于审美情感。因此要把音乐作为教导“德”的重要方式。在《孔子家语•辩乐解》中,孔子指出r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业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

8、而弗忘。”舜通过弹奏温柔居中啲“南风之诗”,使人民心灵受到熏陶,从而推动王道之业的盛行,使道德品行如泉水流淌,对后世王公大人产生深远影响。这里的“德”是指儒家礼教、仁义之“德”,孔子要求音乐表现和宣扬儒家仁义之“德”,使人通过“乐”的审美教育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发扬“至德”的光辉。孔子以音乐美育推动"德”育的具体阐释,对于当前的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