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doc

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doc

ID:51004027

大小:7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7

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doc_第1页
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doc_第2页
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doc_第3页
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doc_第4页
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化学纤维的发展与趋势一:人造纤维出现的历史背景在人类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是直接使用树皮和兽皮作为我们用于御寒和妆扮的衣物,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树皮和兽皮这种饰物很难满足人类需要,人类逐渐使用各类农牧产品作为服饰用品,其主要包括:毛、丝、麻和棉。但是,农牧产品的数量终究冇限他并不能满足H益发展的人群的需求,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增加,除服饰之外,人类社会在许多方面对纤维的需用量都在增加(包装材料,生活环境修饰等),从自然界、动植物身上取得的纤维,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所以人们迫切想要发展制造人造纤维,但是要实现这一需求千难万难

2、,直到19世纪末期,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工业的发展,“人造丝”的幻想开始变成现实,人类只靠天然纤维的历史终于结束,以化学方法生产的纤维逐渐进入人类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纤维在人类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今天的我们已经离不开人造纤维了,它在我们的生活屮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二:人造纤维的研发历史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纤维主要有,棉花,麻类,蚕丝和动物毛。其小棉花和麻类的分子成份主要是纤维素,而蚕丝和毛类的分子成份主要是蛋白质(呈聚酰胺高分子形式存在)。人类使用天然纤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吋代,我国于4000-5000年前已出现蚕丝及麻类织物,3000年前出现毛布,

3、2000年前出现棉类织物。天然界除棉花、麻类外,树木、草类也大量生长着纤维素高分了,然而树木、草类生长的纤维素,不是呈长纤维状态存在,不能直接当作纤维来应用。将这些天然纤维素高分子经过化学处理,不改变它的化学结构,仅仅改变天然纤维素的物理结构,从而制造出来可以作为纤维应用的而H性能更好的纤维素纤维,这个技术称为人造纤维技术。人造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另一种。以造纸浆粕的纤维素高分子为原料的“人造纤维”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未叶,1890年出现了将纤维素分子硝化改性后溶于乙醇或乙酉迷做成溶液,而后经喷丝板挤出成丝,在凝固浴屮凝固成型的湿法纺

4、丝“人造纤维”技术。1905年进一步改进成将纤维索分子直接溶于碱性二硫化碳溶液,然后再湿法纺丝的技术,这种纤维称为粘胶丝。Z后又出现铜氨溶液技术。以二硫化碳为溶剂的纺丝技术和铜氨溶液技术一直应用到上世纪60〜70年代,后因所用溶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渐渐被淘汰。上世纪80年代初,欧洲出现了可溶解纤维素高分子的“N-甲基吗啦氮氧化合物”的新溶剂,这种溶剂无毒而且可以冋收,因此出现了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粘胶丝”新工艺(Lyoccll)的研发,并于90年代初工业化。第一代化淫纤维为高聚物纤维,最早发明的品种冇:硝酸纤维、铜氨纤维、粘胶纤维和醋酸纤维,这些纤维均以

5、天然高聚物——纤维素为基本原料,采用化学方法而制成,因此称之为人造纤维。三:合成纤维的出现人造纤维以自然高聚物为原料,强烈地依赖自然界植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较大。因此,用有机小分了合成有机高聚物,再用有机高聚物制成纤维的想法,逐渐进入人类的议事日程,进入不断的研究过程屮。到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合成纤维终于问世,从此许多合成纤维不断发明投产,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涤纶(聚酯纤维)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工业化生产始于1953年,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由于其性能优越,到1972年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之合成纤维,成为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四:合成纤维的发展188

6、4年,法国H.B.Chardonnet将硝酸纤维索,溶解在乙醇或乙醍中制成粘稠液,再通过细管吹到空气中凝固而成细丝,这是最早的人造纤维——硝酸酯纤维。该纤维于1891年在法国贝桑松建厂进行工业生产,由于硝酸酯纤维易燃,生产中使用的溶剂易爆,纤维质量差,未能人量发展,但从此开始了化学纤维工业的历史;1899年,由纤维素的铜氨溶液为纺丝液,经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制得的铜氨纤维实现工业生产;1905年粘胶纤维问世,因原料(纤维素)来源充分、辅助材料价廉、穿着性能优良,而发展成为人造纤维的最主要品种。其间,1900年英国托珀姆还开发了金属喷丝头、离心式纺丝罐、纺丝

7、泵等,从而完善了粘胶纤维的加工设备。继粘胶纤维之后,又实现了醋酯纤维(1916年)、再生蛋白质纤维(1933年)等人造纤维的工业生产。•第一代合成纤维,均聚体纤维第一种合成纤维一一聚酰胺66(尼龙66),于1939年在美国实现工业化生产。1941年由德国Schlack发明的聚己内酰胺纤维(尼龙6)在德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其后的二三十年内,合成了数十种成纤高聚物,并采用熔体纺丝和溶液纺丝法纺丝,其中最成功、最重要的品种有聚丙烯月青纤维(1950年,又称膳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1950年,又称维纶)、聚对苯二卬酸乙二酯纤维(1953年,乂称涤纶)和聚丙烯

8、纤维(1957年,乂称丙纶)。60年代,石油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合成纤维工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