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至七单元反思.doc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至七单元反思.doc

ID:51127488

大小:6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3-19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至七单元反思.doc_第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至七单元反思.doc_第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至七单元反思.doc_第3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至七单元反思.doc_第4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至七单元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至七单元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图形的变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内容,木单元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因此,在教学屮我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屮的数学现象。教材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屮的剪纸,“平移与旋转”屮升旗、房子的平移、风车的旋转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口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屮有

2、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动手操作屮,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JL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屮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屮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屮我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牛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焙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这样可

3、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屮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屮,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屮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丄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

4、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牛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小的对称现象后,ri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屮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n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

5、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Z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H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H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小,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岀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殆。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屮叽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三次的操作活动FI的

6、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屮,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口然的申联在参观的情景屮,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休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屮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

7、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屮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吋,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114-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8、?因为5X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吋弥补了未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