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doc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doc

ID:51155911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9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现今世界上使用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这类药物降脂作用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肯定,耐受性好,虽然与某些药物合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但低剂量使用可减少甚至避免。现对这种药物的新剂型、结构特征、作用靶点、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及市场发展前景7个方面进行综述。[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药物新剂型;作用靶点;临床评价;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发展前景;药物经济学他汀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

2、抑制剂。该类药物的问世是降脂药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其除具调脂作用强、耐受性好等优点外,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对该类药物的结构特征、药动学、药理作用、不良反应4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比较,现综述如下。1.已上市或正在开发的他汀类药物新剂型目前,已上市或正处于开发中的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临床上,因西立伐他汀与贝特类降脂药合用可造成横纹肌溶解,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频频发生,故已于2001年撤市。匹伐他汀由日本NissanChem株式会社开发

3、,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目前Ⅲ期临床试验已结束,正处于注册前状态。匹伐他汀低剂量(0.1、0.3、lmg/kg)的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疗效即相当于10倍量的阿托伐他汀,0.5mg/(kg·d)即可降低血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分别达7%~20%和10%~39%,对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更为有效。与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对比研究表明,虽然彼此都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TC,但是匹代他汀药效最佳,是潜在的超级他汀[1]。2.作用靶点洛伐他汀分离自霉菌培养物,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通过对洛伐他汀的化学结构进

4、行改进而得的半合成品,氟伐他汀则是第一个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结构中均有羟甲基戊二酸活性结构,只是存在形式不同。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非活性内酯形式药物,必须代谢成其相应的开环羟基酸形式才能抑制HMG—CoA还原酶。普伐他汀以具有活性的开放酸盐结构存在,水溶性大,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的能力比周围组织高400倍~1200倍,因此,无明显抑制外周组织合成胆固醇的作用而不良反应少。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的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十分接近,在疗效、不良反应、耐受陛等方面仅程度上稍有差异。氟伐他汀结构与以上3种他汀

5、类药物明显不同,是以氟苯取代吲哚环的甲羟戊酸内酯的衍生物,无需代谢转化就具有药理活性[2]。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一样,均含有氟苯环和氮杂环,是全人工合成的第2个他汀类药物,二者与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相比,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低。罗伐他汀为单一对映体,以活性羟酸钙盐形式存在。除普伐他汀外,罗伐他汀比其它他汀类药物有更强的亲水性[3]。3.药代动力学口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几乎全被吸收,辛伐他汀吸收比较完全(80%-85%),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仅少量吸收(34%和31%)。食物除对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吸收有影响外,对其他他汀类药物均无

6、影响。普伐他汀的亲水性强,其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为45%,其余4种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在95%以上。源于肝细胞的胆固醇是形成血胆固醇的主要原因,而源于非肝细胞的胆固醇是正常细胞所必需的,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其肝脏排泌率分别为:阿托伐他汀98%,氟伐他汀95%,辛伐他汀85%,洛伐他汀70%,普伐他汀50%。在肝脏,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及生物转化,氟伐他汀主要通过CYP2C9代谢,普伐他汀则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为前体药物,氟伐他汀的代谢产物无抑制HMG-C

7、oA作用的活性,另4种他汀类的代谢产物均具有这种活性[4]。阿托伐他汀的活性代谢物的作用甚至占总抑制作用的70%。功能性生物利用度(活性药物及代谢物总的抑制HMG-CoA还原酶作用的生物利用度)以阿托伐他汀最高30%,氟伐他汀24%,洛伐他汀12%-20%,普伐他汀17%,辛伐他汀5%。对HMG-CoA还原酶有抑制作用的半衰期也以阿托伐他汀最长,达20-30h,洛伐他汀、普伐他汀为3h左右,辛伐他汀小于2h,氟伐他汀最短,仅0.5-2.3h,但氟伐他汀吸收迅速,48min即达血药浓度峰值。因其半衰期短,肾脏排泌率低,可能对使用环孢素治疗的肾

8、移植高脂血患者影响较小,相对较安全[5]。4.药理作用4.1降脂作用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抑制作用,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