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演变史话.doc

渔船演变史话.doc

ID:51159200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9

渔船演变史话.doc_第1页
渔船演变史话.doc_第2页
渔船演变史话.doc_第3页
渔船演变史话.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渔船演变史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渔船演变史话大自然赋予沈家门濒临东海,地置渔场,海产丰富,素来享有“天然鱼仓”之美称。纵观千余年来沈家门渔港经历沧桑巨变,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多少年来每逢渔汛季节或风暴期间,全国各地形态各异的渔船云集渔港,鱼货集散,维修补给,避风歇息。港区鱼满街市,人似潮涌,热闹非凡,为我国海洋渔业重要基地,号称为“中国渔都”。古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对沈家门渔港都作过这样诱人向往的描画:“港口船归,桅樯如林,帆影蔽日,渔火通红。”沈家门渔港真乃是:叶叶渔舟,装饰千姿百态;片片帆篷,点缀五彩缤纷。实可称谓是渔船之“摇篮”,渔船之“世界”。渔船,是海洋渔业的基本生产工具。从近代各地出土文物考证和历

2、代编修的史志记载表明,我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前早就出现了“舟”(船),不过远古原始时代的“舟”,都是采用比较粗长的树木雕凿而成的“独木舟”。追溯历史可以从很多古书中觅到,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就有利用“舟楫之便”、“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等记载,这说明人类早就开始使用木舟(木船)了。从当时社会背景分析,早期的木舟是作为内陆江河湖泊渔猎、航运和载人所用的一种必需工具。“独木舟”的绵延年代十分久长,据有关资料记载,到春秋战国的晚期才出现用木板拼装船(拼板船),后发明了船上用的风帆(风篷)。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原始狭小的“独木舟”,逐渐向宽敞的“拼板船”模式演变。海洋捕

3、捞渔船的演变发展历史悠久。传说海洋捕捞渔船是由内陆江河使用的舟筏演变的。沈家门海洋捕捞渔船是在涂滩采捕向沿岸浅海捕捞延伸时出现的,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早期捕捞渔船小而简陋,无定型规格和名称,一般船身长4.5-5.5米,载重约1-2吨,称“丈八河条”。后随着木板拼装船建造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开始改革捕捞渔船的结构模式,在船身一侧装饰“玉肋”(船肋),称“单搁河”;两侧皆装上玉肋的称“双搁河”。船体狭小,无“门头盖”(无舱盖)。宋始,渔船逐渐增大,一般船长8-10米(约3丈),载重3-4吨。船头两侧没有装饰“船眼睛”的称为“瞎眼龙头”,宋后期至清初,渔船船头两侧

4、均装上“船眼睛”,称之为“亮眼木龙”。并随涂滩捕捉向沿岸浅海作业延移,开始给渔船冠以名称。清乾隆、嘉庆年间来舟山海岛定居渔民增多,鄞县东钱湖、奉化栖凤、象山东门和镇海等地大对、大捕渔船传入,沈家门渔港出现船身长5.5-11米,载重量5-10吨稍大的渔船。民国时期,海洋捕捞渔船数量渐增,生产作业多样,但渔船的结构、规格和形式基本保持清代原样,无多大变化。清至民国时期,沈家门港内驻泊居多的有大对船、大捕船、小对船、小捕船、流网船、小钓船、张网船、拖乌贼船和舢舨船等渔船;还有打洋船、小白底船等渔船。当时的海洋捕捞渔船,皆为木质构造,使用风帆(风篷)和人力摇橹作为推进动力。渔船演

5、变史表明,海洋渔民世世代代沿用古老的木帆渔船出海捕鱼,已经历了千余年漫长岁月,它的演变和改进是非常缓慢的。新中国成立初,海洋渔业处于复兴时期,渔民仍延续使用木帆渔船捕鱼,在沈家门渔港停泊渔船数量迅猛增加,除了上述一些渔船外,还有浙南温州、台州地区的温岭“小白底船”、玉环“小钓船”及福建“大围罾”(打洋船)、捕钓船等数十种,其中以中小对船、大对船、大捕船和拖乌贼船等居多。1950年至1955年,海洋捕捞渔船新建造大捕渔船、大对船和中小对船较多,重点是发展大捕渔船,当时大捕渔船已成为捕捞骨干力量和捕捞渔船的发展方向。其间,除船型、规格逐渐拓宽增大外,船头仍均呈“V”字型、低平

6、鳖壳、船尾置手操舵,船型基本无变化,称为“木帆船捕捞时期”。自古至今,沈家门渔港及附近岛屿的捕捞渔船,经历了改朝换代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艰辛的渔船老大和广大渔民,自唐宋明清、民国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在使用木帆渔船出海生产的漫长年代里,从渔船出海航行、掌握潮汐、避让风暴和安全生产等过程中,摸索积累了十分丰富和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从清代至今几百年来,渔港、渔村和渔民群众中不断延续流传着关于木帆渔船捕捞生产的很多渔谣渔谚,它是捕捞生产实践经验的生动写照。据有关史志及资料记载,过去木帆渔船出海捕鱼,完全依赖“三靠”:“一靠风,二靠潮,三靠使橹摇”。旧时代,木帆渔船仅是几吨或

7、十几吨容量的小船,船板单薄,设施简陋,出海生产时最怕遇风暴,但又怕无风兜潮(逆潮)。因而有渔谣说“打(风)暴吓煞,无风摇煞”(若遇无风完全靠摇橹航行,尤其船处逆潮无风时更靠人使劲地摇,不摇则倒退)。木帆渔船于岛间窜港越门或海上航行,主要依靠船老大掌控熟练的张篷驶舵技巧,如遇到适合张帆借风力航行时,就能在船上“升撑一张篷(帆),巧驶八面风”,船老大稳坐船尾掌牢舵,随时操作调整篷索缭绳和航向,就能使渔船窜潮劈浪轻快前进,正如有渔谣说“人力千摇万摇,不如风篷直腰”(风篷立直表明风已着力)。船儿在大海中行驶,船老大和“伙计”(船老大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