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的艺术。罗莉.doc

有效提问的艺术。罗莉.doc

ID:51177484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9

有效提问的艺术。罗莉.doc_第1页
有效提问的艺术。罗莉.doc_第2页
有效提问的艺术。罗莉.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有效提问的艺术。罗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效提问的艺术平利县长安镇双杨小学罗莉摘要:有效的提问是一种艺术,科学合理的问题,巧妙精彩的提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起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准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构建提问方式。关键词:主体地位思维有效探索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尤其如此。我们常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科学合理的问题,巧妙精彩的提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

2、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起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兴趣。那么,课堂提问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问什么、何时问、怎么问,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一、立足主体地位设置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实际上,孩子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权是不多的,从教材的选择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乃至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几乎都是事先设定的,是在教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来问学生,总是希望通过提问传授知识。为完成预期“教”的目标,有的教师甚至会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目的只

3、是使一切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串演”下去,完成“教”的预设动作,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如果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考虑问题,就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探索意识的提高。因此,我们的备课,最应该站在学生这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去设置问题。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为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执教者往往会预设这样的问题:“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这样的提问,指向的是文字呈现的内容,学生在提问的引导下亦步亦趋,很容易就能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咀嚼又咀嚼,学生仍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

4、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不妨拟出这样的问题:“读课文第三段,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再读课文,看看自己画对了没有;想一想:作者哪些词句引导你画图。”这样的提问,就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预设了学习的过程。“画一画”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在反复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在心里构建起爬山虎的脚的具体影像。这样,使学生在研读文本中真正领会作者用词的精确。这问题导的是“学”,教师不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只要学生能够学得自主,就能学得充分、学得有效。一、围绕思维发展设置问题。在一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

5、有明确的意图。提问即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它主要功能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发现学生在思维、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诱发学生思维,探知思维过程,引导思维走向,提高交流效率;同时要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课堂生成,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这样的问,才是有效的。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空隙”一段,作者先描写了小船的小,再描写坐小船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独特感受,形象真实地写出了空隙的小。教学时,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空隙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空隙这一特点的?”这个问题的设置,

6、既有效导学,也有利于捕捉学情信息,为调控课堂、达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过空隙”一段,作者几乎不写景物,不正面提及空隙窄小,多是写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理解这些词句时,不妨设置这样的问题加以引导:1、山石“挤压”过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不符合常理的感受?2、既然是“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为什么要强调“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从作者这些独特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感受空隙之窄。设置这样的问题起到引导思维、培养思维的作用。二、紧扣文本主旨设置问题。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感受、理解可能存在多种差异,但就阅

7、读教学揭示的中心思想来说,还得从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上选择最佳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探究,更加准确而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如,《滥竽充数》一文,三位老师的教学,就有三种揭示中心思想的提问。第一种,南郭先生是怎样钻进乐队“滥竽充数”的?他的败露说明了什么?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第二种,南郭先生为什么能够“滥竽充数”?他是怎样离开齐国的?说说南郭先生的心理活动和你的看法。第三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什么齐宣王时他得到很高待遇,齐湣王时他只好偷偷溜走呢?《滥竽充数》的题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南郭先生不

8、学无术,滥竽充数,这是不足取的;另一方面是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也是有客观原因的,这也是应该杜绝的。就文章的主旨看,第一组问题一味谴责南郭先生,追究其主要责任,未能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第二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