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秀).doc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秀).doc

ID:51191465

大小:57.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20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秀).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除法的含义》这个内容是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回顾这两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是比较积极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以下几点的认识:1、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两节说,我用了有关联的情景引入:喂养小熊猫。创设帮饲养员、小熊猫分竹笋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2、、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具体天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3、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大胆尝试、创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想彖力。在教学例4时,在列除法算式的环节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创造除法算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除法算式所表达的含义。虽然在这一个创造环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创造出算式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创造了:1

3、2-3-3-3-3=0>3X4=12、12()4=3、12*3=4、12三4=3,相信在有机会的前提下,多创设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的环节,对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4、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知识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的。设置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进行知识强化。如例5是在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所以有了例4的基础,例5中的探索发现,放手让学生通过分

4、一分、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同时在例5的教学中初步渗透包含的意识,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为后面的解决问题作铺垫。5、数学的知识的连续性很高,别像“游击队”一样到处“放枪”,应有意识地在相关系的知识点中有意渗透,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样,数学的思维培养也是连续性的,当能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性的培养时,别认为是浪费时间,付出了、经历过总是会有收获的,总比没有试过、没有经历过要强。2014年4月20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