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doc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doc

ID:51197904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9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doc_第1页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doc_第2页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书愤》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对《书愤》疏通了文意,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对它做一下总结。二、深入探究:①书愤:书写愤慨②师:诗歌的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师: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明确: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

2、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①明确感情基调,熟读成诵。师: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豪情满志,慷慨激昂。而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②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

3、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③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