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抑郁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pdf

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抑郁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pdf

ID:51205954

大小:174.1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1

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抑郁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pdf_第1页
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抑郁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抑郁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5月第17卷第1O期ChineseJournalofPracticalNervousDiseasesMay.2014,Vo1.17No.10·69·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抑郁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剥、世辉河南省义煤总医院神经内科义马472300【摘要】目的探讨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抑郁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常规治疗与联合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PSG与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PSG评价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前后NRE

2、M潜伏期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以及PSQI总分改善相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睡眠信心,降低睡眠环境依赖,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关键词】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抑郁;睡眠障碍;疗效【中图分类号】R74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14)10-0069-02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有临床研究表明睡眠障碍调控措施干预,通过中医心理治疗方法行低阻抗意念导人干是抑郁症复发的主要因素l_1]。大多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

3、预,结合催眠暗示、气功导引结合,以行为与言语的方式,让患者的情绪抑郁与睡眠障碍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抑郁症患者进入介于睡眠与清醒之间的精神状态。由高年资主治患者临床治疗中提高睡眠质量,针对性治疗失眠具有重要的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睡眠信心增强、睡眠与情绪剥离、临床意义L2]。本文通过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改善抑郁症患睡眠环境适应等方法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干预时间为1次/者睡眠质量,探讨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d,30min/次,持续治疗6个月。1.3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以脑电图多导睡眠图(PSG)进1资料与方法行睡眠质量评价,检测仪器选择多导睡眠监测仪,持续两晚1.1一般资

4、料选取我院2010—01~2O12—12收治的抑郁症对患者进行监测,排除首夜效应,室温维持在18~22℃,保持伴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症诊断标准为CCMD-3中国精神障安静的环境,根据患者的睡眠系骨干持续记录10h,由专业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的相关标准,失眠症状均在抑工作人员对患者脑电波、眼电波、下颌肌电、心电图等进行记郁症发病后,在治疗前14d内未服用抗抑郁药物或其他精神录。以PSQI对患者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入睡时疾病药物,排除主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患者,排除睡眠呼吸暂间、睡眠障碍、催眠效率、日间功能等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睡眠障碍者,排除妊

5、娠期与哺乳记录。期妇女,排除存在自杀倾向或重度抑郁的患者]。共选取病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处例8O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25~64岁,平均(42.8士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6.1)岁;病程<6个月37例,6个月~2a24例,>2a19例;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d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文化程度11例,高中23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O例行常规小剂量阿米2结果替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低阻抗睡眠调控2.1睡眠质量PSG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治疗。2

6、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SG评分比较,见表1。观察组睡眠效率、1期睡眠率、3期0.05)。睡眠率、REM睡眠率、NREM睡眠率、觉醒次数相比对照组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方案,改善更为显著(P0.05)。mg/d,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阻抗睡眠表1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PSG评分比较观察组干预前2.52±0.621.62±1.2O2.13±O.982.41±0.871.89-4-0.522.42士0

7、.8112.99±3.41(一4O)干预后1.4O±0.930.96±0.921.49±0.821.40±0.881.41士O.721.79士1.198.45±3.20对照组干预前2.5O士0.651.64士1.212.14士0.972.4±0.921.92±0.482.34±0.7912.94±3.37(=40)干预后1.72±0.881.36±0.951.87_-4-0.841.92-+0.931.78±O.752.17±1.2310.82土3.34·70·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5月第17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