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pdf

ID:51215673

大小:2.28 M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21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pdf_第1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pdf_第2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pdf_第3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pdf_第4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质学报ACTAGEOLOGICASINICAVo1.88No.99Sept.2014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吴伟¨,刘陆庆¨,林畅松,秦成岗,舒良峰,黄雪峰1)1)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2)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北京,100083;3)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州,510240内容提要: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地震相、地震沉积学等分析手段,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珠江组下部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一海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中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分

2、布在Y2井区及以南区域,平面上呈菱形,其两侧发育改造的滨海砂坝,南部发育斜坡浊积扇,这三者形成了海退体系中的主要岩性圈闭;X1、Y1井区及以北发育海进体系中的滨海砂坝圈闭。海平面升降、物源供给和构造古地貌对沉积演化和圈闭形成过程中起明显的控制作用。21.0~19.0Ma期间,海平面下降和河流回春作用是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构造古地貌及其控制的古水深控制了相带展布与边界。关键词:地震相;地震沉积;沉积演化;珠江组;白云北坡陆架边缘三角洲是介于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系及以上地层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具有明显的新陆阶沉积,在大规模海退时期陆源碎屑输送到陆坡近纪洋壳

3、扩张的特征,有学者将珠江口盆地称为“下附近可形成该类型三角洲,它是深海沉积物中富砂陆上海”的叠合盆地(施和生等,2009;庞雄等,的巨厚沉积体。由于前端下伏陆坡角度较大(一般2009)。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的东南部,是一个为3。~6。),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发育巨厚高非常重要的三级负向构造单元,其新近系下部发现角度前积特征,而沉积斜坡之下常发育规模的重力了大量的陆架边缘富砂沉积,其上为厚层海相泥岩流富砂沉积扇体。在某种促发机制作用下,三角洲封盖,形成了十分良好的储盖组合,形成了大量的构前缘末端砂体受自身重力作用沿斜坡滑动并在局部造一岩性圈闭,并已钻遇较大规

4、模的该类型气田(吴相对宽缓地带沉积下来或者直接穿越陆架坡折后再景富等,2010;易雪斐等,2012)。一些学者从地震发生沉积作用(Porebskieta1.,2003;武强等,2005;相、沉积特征等方面对该套陆架边缘三角洲进行了李云等,2010,2013;王永凤等,2011;徐强等,2011;描述和分析(秦成岗等,2012;郑荣才等,2012);庞雄李磊等,2012)。陆架边缘三角洲一深海扇系统是深等(2007)利用三级“源一渠一汇”的耦合观点分析研究海富砂体系,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岩性一地层圈闭,因区陆架边缘三角洲。但局限于微观特征和现象的描而成为深海油气勘探的

5、主要目标,墨西哥湾等地区述,缺乏系统认识,储层分布规律不明。因此,笔者钻探实践已经证明了该类型油气储层的巨大潜力拟利用地震地层、地震沉积学等分析手段,对白云凹(Angelaeta1.,2008;Grigoriyeta1.,2011),在我国陷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进行研究,以期达南海珠江口盆地新近系也发现了规模的陆架边缘三到摸清三角洲砂体的分布规律,进而为油气田勘探角洲沉积(庞雄等,2007;吴景富等,2010;刘杰等,提供依据。2O13)。1研究区概况南海珠江口盆地沉积地层具有沉积类型差异(吴景富等,2010),古近系为陆内裂陷沉积,而新近珠江口盆地位于南

6、海北部大陆架,由北向南可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1328201、41102059)和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PRP/OPEN1109)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3-l1—26;改回日期:2014—07—13;责任编辑:周健。作者简介:吴伟,男,1979年生。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沉积地质研究。通讯地址:454850,河南省焦作市世纪大道2001号;Email:wei@hpu.edu.cn。第9期吴伟等: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厚度明显较薄,应为较陡的斜坡地段,无钻井钻遇;反射轴,易于识别和分辨。第三段的厚度明显

7、增加,顶部反射特征与“强轨反利用地震剖面中反射终端叠加样式和叠加趋射”段相似,之下为厚层弱反射,具有明显的前积特势,对过X1一Y2的地震剖面(图5a)进行了反射结构点,该层总体为向南、向北两端尖灭而中段相对较厚分析,得到21~17.5Ma层序LST和TST的地震的前积体(易雪斐等,2012),该段可命名为“楔形前反射结构图(图5b):LST为向南进积式叠加的一组积反射”段,该段被Y2井区探井大量钻遇,岩芯证多层反射,对下部地层向南超覆,反射组顶部为削实前积体顶部为三角洲前缘砂体;第四段地震反射蚀、顶超特征;TST反射轴整体较薄、反射连续且能强轴增多,但连续性稍差

8、,多呈透镜强反射,且反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