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pdf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pdf

ID:51370726

大小:262.5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1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pdf_第1页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pdf_第2页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pdf_第3页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pdf_第4页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之运用作者:杨维杰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见于本书各章。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

2、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遍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法之实际及可贵。近年曾赴安徽拜防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刺血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石与九针之形成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

3、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竖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为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一、静脉刺络之常

4、用部位及适应症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内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4下腿部阳阴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部位。视青筋放血。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

5、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视青筋放血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炎、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7脚背阳阴部位解溪穴附近。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6、8侧额部相当于颔压穴部位,俗称太阳穴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细络者。下面略予说明: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主治:卒中3、耳北: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主

7、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颔关节炎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鼻炎、颜面神经麻痹5、口腔:口腔粘膜;主治:颜面神经麻痹6、肩峰: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主治:出黄水治肾炎,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主治: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8、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说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