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案例.doc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案例.doc

ID:51376797

大小:15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22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案例.doc_第1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案例.doc_第2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案例.doc_第3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案例.doc_第4页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案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我这里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一课时的四种不同的课堂引入和设计:设计1:师:同学们,M、N分别是△ABC边AB、AC的中点,线段MN就叫做△ABC的中位线(如图1),今天,我们来来学习一个平面几何中非常重要的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其内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该如何证明?方法1、方法2……请同学们做课后练习。设计2:师:同学们,请拿出纸和笔及作图工具,请按下列要求操作(1)画△ABC(2)取AB、AC的中点M、N,连接M、N问题:用刻度尺测量线段BC

2、、MN的长度,你发现什么结论?请给与证明设计3: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C、AB的中点D、E,现量得DE=20,你能知道池塘CB的宽度吗?设计4: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最好能用几何画板演示)画任意四边形ABCD,E、F、G、H分别为各边的中点,连接各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如图3),不断运动点A,请猜想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猜想。图1图2图32、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学生的头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师在一个例题的教学后,进入

3、了例2的教学,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CD、DA上的点,AE⊥BF,求证:AE=BF教师的设计方案是:在讲解例题的证明后,进行如下的变形:变形1:如图2,将BF将右平移至HF(保持HF与AE垂直),此时HF与AE还相等吗?变形2:如图3,再将AE也往下平移至GE(保持GE与HF垂直),此时GE与HF还相等吗?变形3:如图4,设GE与HF的交点为O,若此交点在正方形外,在上述前提下,原题的结论还成立吗?教师先进行变式示范(如上“变形1”)然后提出问题:你能将这个题目的某些条件或结论再作变化,编出一个新的题目吗?

4、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以下的问题:生1:如果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的四边上,且EG=FH,则四边形是正方形生2: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在四边上,且EG=FH,则EG⊥FH生3:……“学生1”的命题是一个假命题(如图5),E、F、G、H都在四边形ABCD的四边上,其中GE=FH,但四边形ABCD不是正方形,“学生2”的命题也是假命题,但涉及分类讨论①如图6,可证Rt△EGM≌Rt△FHN得出EG⊥FH②如图7,做出图6中线段FH的对称线段FH′,则EG=FH′,但EG与FH′不垂直……这就说明“学

5、生2”提出的命题是假命题。案例1:找出图1的点阵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点阵的相邻四个点构成正方形)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多数小组按照教师备课中所预料的情况做了交流汇报,得出了AB∥CD和EF∥GH,为了更加深层次地研究此问题,教师做了如下设问:师:同学们,请先观察,再猜想四边形PQMN是怎样的特殊的四边形?同学们一听,有迫不及待地研究起来。甲组同学:四边形PQMN是菱形师:为什么?甲组同学:因为PQ=PN乙组同学:不对,因为PQ占2格,PN占3格师:其他组的同学愿意研究这个问题吗?于是学生马上行动起来,并小组提出了新的问

6、题。丙组同学:错,PQ是斜着的,不能算2格此时教室里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展开议论,有人说PQ=PN,有人说PQ≠PN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求学生先测量一下PQ和PN的长度,于是又有好多学生得出PQ=PN(事实上PN为3个单位长度,PQ约为2.82个单位长度),此时的矛盾冲突更加明显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连接PT,学生很容易就利用勾股定理得出PQ2=PT2+TQ2=22+22=8,PN2=32=9,于是从理论上解决了PQ≠PN特级教师黄新民老师在一次“分式运算”课中出了一个例题:计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解,其中学

7、生小韩的解法是:解:原式=2(x-2)+5(x+2)-4(x+3)=3x-6显然错了,当黄老师点评到小韩的解法时,引来了一些嘲笑。黄老师问:错在哪了?“‘张冠李戴’,把方程式变形(去分母)搬到计算题上了,结果丢了分母。”小韩面红耳赤,低下了头。虽然小韩“张冠李戴”把方程变形搬到解计算题上,但细心的黄老师来了一个“顺水推舟,将错纠错”,启发学生:刚才这位同学把计算题当作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问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我们能否考虑用解分式的方法来解它呢?黄老师看到小韩的头慢慢地抬了起来

8、。这一下新颖的解法也出来了。解:设=A去分母:2(x-2)+5(x+2)-4(x+3)=(x+2)(x+3)(x-2)A.解得:A=.学生:哦,真妙!黄老师说:确实,小韩的解法是错了,但他的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