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基本技术.doc

测土配方基本技术.doc

ID:51458187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5

测土配方基本技术.doc_第1页
测土配方基本技术.doc_第2页
测土配方基本技术.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测土配方基本技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所推广的配方施肥技术从定量施肥的不同依据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型:第一类地力分区(级)配方法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作法是,按土壤肥力高低分为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和过去田间试验成果,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针对性强,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经验,群众易于接受,推广的阻力比较小。但其缺点是,在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在推行过程中,

2、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指导的比重。第二类目标产量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原理来计算施肥量。目标产量确定以后,计算作为需要吸收多少养分来施用肥料。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法:1、养分平衡法以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肥料需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X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X校正系数)肥料养分含量X肥料当季利用率注:(1)式中作物单位吸收量X目标产量=作物吸收量(2)土壤测定值X0.3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3

3、)土壤养分测定值以mg/kg表示,0.3为养分换算系数。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土壤养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测定值是一个相对量,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校正系数”加以调整,面校正系数2、地力差减法作物在不施任何肥料的情况下所得的产量称空白田产量,它所吸收的养分,全部取自土壤。从目标产量中减去空白田产量,就应是施肥所得的产量。按下列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x(目标产量-空白田产量)养分含量X肥料当季利用

4、率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点。但空白田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同时,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产量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无法代表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肥量。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对土壤的依赖率愈大(即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时,需要由肥料供应的养分就越少,可能出现剥削地力的情况而有能及时察觉,必须引起注意。第三类肥料效应函数法通过简单的对比,或应用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选出最优的处理,确定肥料的施用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5、1、多因子正交、回归设计法此法一般采用单因素或二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为基础,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量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肥料效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增产效应,以及其配合號用的联应效果,而且还可以分别计算出经济施用量(最佳施肥量)、施肥上限和施肥下限。作这建议施肥量的依据。此法的优点是,能客观地反击影响肥效诸因素的综合效果,精确度高,反馈性好。缺点是有地区局限性,需要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布置多点试验,积累不同年度的资料,费时较长。2、养分丰缺指标法利

6、用土壤养分测定值和作物吸收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把土壤测定值以一定的级差分等,制成养分丰缺及庆施肥料数量检索表。取得土壤测定值,就可对照检索表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此法的优点是,直感性强,定肥简捷方便。缺点是精确度较差,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土壤氮的测定值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差,一般只用于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定肥。3、氮、磷、钾比例法通过一种养分的定量,然后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它养分的肥料用量,例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等。此法的优点是,减少了工作量,也

7、容易为群众所理解。缺点是,作物对养分吸收的比例和应施肥料养分之间的比例是不同的,在实用上不一定能反映缺素的真实情况。由于土壤各养分的供应强度不同,因此,作为补充养分的肥料需要量只是弥补了土壤的不足。所以,推行这一定肥方法时,必须预选做好田间试验,对不同土壤条件和不同作物相应地作出符合于客观要求的肥料氮、磷、钾比例。配方施肥的三类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并不互相排斥。形成一个具体配方施肥方案时,可以一种方法为主,参考其它方法,配合起来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吸收各法的优点,消除或减少存在的缺点,在产前能确

8、定更符合实际的肥料用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