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那树》-肥东六中何发丽.doc

评《那树》-肥东六中何发丽.doc

ID:51501904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5

评《那树》-肥东六中何发丽.doc_第1页
评《那树》-肥东六中何发丽.doc_第2页
评《那树》-肥东六中何发丽.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评《那树》-肥东六中何发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能手评课之四评《那树》肥东六中何发丽在12月7日肥东圣泉中学的“教学管理年”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一堂公开课《那树》。这是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的一篇优美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几个亮点:1、执教老师的基本功扎实,教学细腻,口头表达能力强,声音生动,有亲和力,易与学生沟通。2、线索明确: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自己感悟。很明显,授课老师对课标要求了然于心。3、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将各个教学环节紧密地有逻辑地串联在一起,合理而紧凑,整堂课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问题的

2、设计有助于导向教学目标,使学习内容得到深刻细致的阐述;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抓住了要害,抓住了重点。4、授课教师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准确简洁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当然,在教学活动中,因为从事教与学的主体思维能力都很强,所以不可能千篇一律,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本节课来说我有两点困惑,想与执教者及语文老师们共同探讨:1、感觉课堂上学生的感悟不够深刻,仅仅流于文本的表面。高效的课堂,应该通过师生共同品味文本、深入文本,来挖掘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隐藏的情感和信息,不需要人为的拔高。如此优美的散文,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用心

3、去品味,而是带着任务去学习呢?鲜活的体验感悟应该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文字的深层研读,而不是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这应该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核心理念,只是在实施过程中被很多老师忽略了,简化了。2、关于主旨的理解是不是可以辩证地去看。我们不断赞赏人类社会文明极速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地球上这所谓最具智慧的生物——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强行占取其他物种的残酷举动。诚然,我们要发展文明,但没有权利剥夺自然中其他成员的生存空间。如今,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暴增、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滥用,许许多多动植物,它们曾经可能为人类或多或少地做出过贡献,却因为挡住了人类的地盘被铲除。我不禁想到一个悲痛的成

4、语:兔死狗烹。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

5、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现代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式的生活。实际上作者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所以课堂上(特别是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相当重要的。(本文作者系肥东县第二届“教学能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